第59章 行路难(2/4)
思。食色性也。更何况,后来传出父亲与她的“绯闻”,即便他知晓是子虚乌有的八卦流言,也是绝没有丁点别样念头了。
哪知道,机缘巧合之下,这女子居然入了苏家门,这真是……大大的惊喜啊。
可是……太没有天理了,王三郎啊王三郎,你这是成为男人公敌的节奏啊。一个金陵名ji倾心不够,还得饶上一个杭州名ji?还一送一么?呃,还有小姑,对这小子一副爱搭不理的样子,能骗得了我?哼,长的英俊、多才多艺了不起啊。
呃,小姑……小姑在看着我,眼神不善呀……
王棣的呼唤比不上苏小妹的一个眼神,苏过终于省过神来,有些心不在焉:“呃,走走走……”
这日,王棣几人在凤凰山走了一圈,协同苏轼派遣来的几个衙门工、户司吏开展灾后救助事宜。
灾后第二天,官府在经过短暂的慌乱后开始有序抢险救灾。盖因灾情严重,城中府、县二级衙门自太守以下悉数出动,但仍是人手不够,又从豪门大户请派抽调若干人辅助。
具体的损失尚无法完全统计,但一定是远超去岁旱灾的。房屋倒塌、冲毁至少得有千余栋,死亡、失踪人数初步估计不少于一千,受灾人口达六十万之多。
当然,受灾情况有轻重,真正无家可归的不可能有这么多人。
王棣、苏过的工作便是统计聚集于凤凰山的灾民人数,直忙到傍晚才结束。统计数据很惊人——八千三百五十六!
山间的三座庙里收容安置了约莫两千灾民,苏家临时搭建的二十余间简易木棚挤进了千余人,其余五千左右的灾民只能滞留在凉亭、大树底下。
午时许,苏小妹、聂胜琼与琴操几个带着仆从施粥,采用的是王棣的建议:一日两次,一次一小碗,粥不清不稠——不求饱,别饿死人就成。聚集了这么多人,一旦吃饱,无所事事的人容易滋生是非。
当然,苏家存粮不多,赈灾施粥都不够八千灾民吃一顿的,主力军还是那三座庙。
“既已为僧,而又隳败其业,甚则破戒律,私妻、子,近屠沽市贩。”
“广南风俗,市井坐估,多僧人为之,率皆致富。又例有家室,故其妇女多嫁于僧。”
出家人有钱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