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子夜歌(1/4)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正所谓是:法天象地,帝王为尊,俯瞰全城,百僚拱侍。三城层环、六坡利用、布局对称、街衢宽阔、坊里齐整、形制划一、渠水纵横、绿荫蔽城、郊环祀坛。
纵横交错的二十五条大街将全城分为东、西两市,一共一百零八个坊里,其中蕴含着季节变化和周礼之制。所有坊里全部沿着中轴线整齐对称、均匀分布,凡光德坊、颁政坊、通化坊、安仁坊、兴化坊、崇仁坊、宣阳坊等……星罗密布,鳞次栉比。
城内四级街道:第一级是连通几座主要城门的街道,与东、西、南三面几座城门相对的街道,宽度都在三十三丈以上,中轴线朱雀大道更是达到五十丈左右;第二级是城中大多数道路,宽度在十三到二十三丈不等;第三级是顺城墙下的道路,宽度在八丈左右;第四级是里坊内的巷曲……
嗯,这是盛唐长安城,雄极天下。
杭州城虽比不得唐时长安,也不如现今的东京汴梁,但已是东南第一州,人口也超柳三变所言的“参差十万人家”多矣。
大大小小四五十座坊市纵横交错,河道回绕,便是本地人也会迷失其中。
需要说明的是,自唐朝到五代,城市里实行里坊制,买卖商品要在特定区域的特定时间。宋朝建国初期承袭唐制,拿开封举例,便是按里坊管理,相当于全城分成很多个小区,每个小区都有围墙,一到晚上就关门上锁,百姓无故不能上街行动。但开封城区窄,人口发展快,经济又发达,很快地方就不够了,沿街住户都私搭乱建,还在坊墙上开窗开门,城坊形同虚设,夜间也热闹不休。官方几次试图治理,太宗、真宗时两次恢复宵禁,都没有成功,到仁宗年间,就彻底成了不夜城,里坊制就这样退出了历史。
而宋初的宵禁制度也有所变化,由原来的“一更”宵禁变为“三更”宵禁。才有了“马行街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在潘楼街,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这样的清明上河图。
但,汴梁城只是个例,其它城市仍是在实行“宵禁”制,或严或驰罢了。
里坊制虽已取消,但杭城的建筑格局却无法更改,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