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少年游(4/4)
朝廷。“风光不与四时同”朝廷里和其他地方不同。“天”指皇帝。“日”也指皇帝。“接”有“挨着”之意。“映”,即映衬,在太阳下。“莲叶”、“荷花”都指苏某人。“无穷碧”、“别样红”是说前途大好,一片光明。
那么整首诗的意思就出来了:毕竟是朝廷里面,和外面官场不一样。你只有在皇帝身边,才能有所成就,前途光明啊!
当然,“皇帝”即高太后。
什么白描?完全是隐喻啊。
想通了此节,苏轼再看王棣的眼神便有些怪怪的,这小子,怎会懂朝堂之事?真是……妖孽。
可是,要他在朝堂之上奉承迎合、摒弃本心,是真心做不到啊,心累。
王棣不会读心术,若是知晓苏轼的心理活动,当拍案称绝。
原本,这首诗是杨万里写与友人的,名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此诗也确是用了隐喻的手法劝友人留在京中莫外任,想升职就常在领导面前晃悠嘛,只要让领导记得这张脸,迟早会记得这个人。
若无意外,苏轼在杭州的这二年便算是人生高光时刻了,而后返京,再度被远贬惠州,再贬儋州。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纵观其仕途,不可谓不坎坷多舛、跌宕起伏。
这与他的政治立场息息相关,但多少也与文人风骨相干。为官为臣,总需放低身段、圆滑些啊。
抛出此诗属于一时起意,他相信老苏能领会个中深意。至于杨兄,不好意思了,原谅则个呗。
当日,苏轼显得心事重重,把自己关在书房待了一夜,烛光通明到天亮。
次日,他又恢复如常,但未听劝告开始处理于政务来。
此后一段日子,他的书房便成了衙堂,人进人出,终日不断。
王棣将这些看在眼中,略略有些自责:老苏是明白了那诗中之意,但却不退反进,选择了“偏向虎山行”。
这条路,不好走啊。
这个人,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