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南乡子(2/4)
重大事件,如新帝登基,太后寿诞等,官员也可以荫补。
高级官员如宰相、执政则可荫“期亲”,一般官吏可荫及子孙。高级官吏退休是时也有特权,“曾任宰相及现任三少、使相,(荫)三人”,曾任尚书、侍郎等官以上也可荫一人。
大臣病故死亡,据所留遗表也可荫补,“曾任宰相及现任三少、使相”,最多可荫五人。
而王安石当过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司空等,去逝后追赠太傅。王安礼早前曾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元丰四年,拜尚书右丞,迁左丞,因多次谏阻神宗派兵攻打西夏,被御史张汝贤所劾,以端明院学士知江宁府,现今加资政院学士知舒州。
以这二位所任官位,大致可荫子弟五至八人。也就是说,自王旁以下的王氏门人皆可荫补选官。
只不过此非正途,非首选之路。
本朝入仕有三:科举、制举、荫补。
科举是常选,制举是特选。
制举又称制科,必须是皇帝下诏才举行的,没有固定时间和固定科目,也被称为“特举”。应试人的资格,也很有意思。起初没有限制,一般士人和已经做官了但觉得官职不咋样的都可以自荐参加制举,后者很像后世的复读生。
文人自有风骨,以正经科举选官为正途,不屑走荫补之路,尤其是王氏这等书香门第。
王氏方、木二辈共五人一并参加辛未科试举,但前提是得通过今年秋天的乡贡。
乡贡,又称作“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呃,于王旁等人而言,解试不是关,几乎没什么难度。
走科举路子,只是为了证明某些事情。
纵然王安石兄弟因政见不同而显得疏离,但那不关乎亲情,否则王安礼也不可能让孙子过继给三兄。
临川王氏,影响这个时代可见的是五十年,但远非止这般。
更何况还有王棣这个不确定因素。
对于科举,王棣倒无多大排斥之心,那世的高考何尝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浪淘沙,能笑到最后的自是最有能力者。当然,也需要一些些运气。
成功的因素大致有天赋、勤奋及运气。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