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破阵子(2/4)
江南地区人文荟萃,参考士子日益增多,原有考场便越来越显得狭小。永乐皇帝便没收臣犯臣纪纲的府邸,又取怀来卫指挥陈彬家人陈通,忠勇伯家人侯清等人的房舍以及府尹黄公永元祠、秦桧之子贝喜祠等改建“江南贡院”。
之后,江南贡院不断扩建,江南贡院已形成一座拥有考试号舍二万零六百四十四间,另有主考、监临、监试、巡察以及同考、提调执事等官员的官房千余间,再加上膳食、仓库、杂役、禁卫等用房,更有水池、花园、桥梁、通道、岗楼的用地,规模之大,占地之广,房舍之多为全国考场之冠。
入宋以来,太祖感悟自唐末以来的战乱原因是武人专权军阀混战,所以认定只有偃武修文才是平靖之道是千秋万世之道。在削弱武将权力、消除军阀割据的前提下,通过改革科举选官制度,放宽录取标准,大量选拔文人士大夫,并给予优厚待遇。太祖顺应了“重文”的趋势,只有重视文人知识分子重视文教建设,通过提倡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价值观,规范臣民的思想和行为,通过重视教育、图书典籍等文教建设的措施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目的。
由是,读书人越来越多,十年寒窗为求鱼跃龙门。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有宋以来,得到选拔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或更多来自平民家庭。平民百姓如果要进入仕途,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科举考试。
大环境如此,更遑论文风昌盛的江南之地。
读书人越来越多,乡试原本的州学已难容下诸多考生。前二年,王安礼便筹措款项在夫子庙左近兴建书院,亦可作为发解试之地。
这所谓的贡院毗邻州学,又是东晋学宫的故址,恰恰是文曲星动、文运汇集之场所了。
卯时初,贡院前的广场已汇聚了两千余名考生。有那相识的考生低声招呼一二,却是并无心情寒喧,相视一笑,心照不宣。既是相识友人,又何尝不是竞争对手?
三十年前,江宁府解试录取比例为五十取一,三年前则是一百取人。何解?考生多了。僧多粥少,自是择优录取。
也就是说,贡院前这两千余名考生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