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上西平(3/4)
“论”,但题出自《论语颜渊》,怎么看也像是经义题吧。
倒也无需纠结,主考官最大,答题便是了。
今天是最后一场,午后便可放牌出考场,王棣可不想在这“鸟笼”多呆,实在是身心俱疲啊。
这道题在明成化十一年殿试出现过,原典出自《论语·颜渊篇》中的:“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译为白话就是——鲁哀公向有若问到:“年景饥荒,国用不足,怎么办呢?”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十分收一的田租制度呢?”哀公说:“十分收二,我仍然不够用,怎么能只十分收一呢?”有若回答说:“百姓用度足了,君上怎么会不足呢?百姓用度不足,君上怎么会足呢?”
既来之,则抄之。
要抄自然抄最好的,他抄的是王鳌的八股应试文。
当时的殿试状元是大名鼎鼎的谢迁,王鳌则是探花。但后者却是乡试解元和会试会元,殿试的文章更是写的花团锦簇,未能连中三元殊为遗憾。
正好这篇八股文的字数也是满足限定条件的,那就抄呗。
他提笔便写:“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
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
一字不落地照搬全抄,不信打动不了李节。
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帖经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考试的文体并无规格,没要求对仗排偶。当时有的考生主动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
邓之诚在《中华二千年史》卷四“制艺文”道:“宋熙宁中,王安石始废诗赋用经义,元佑后复罢,迨元仁宗延佑中,定科举考试法。于是王克耘始选八比一法,名《书义矜式》,遂为八股滥觞。”
变法虽以失败告终,但科举中的经义文章却已有了八股文的雏形。
到了明清时,八股文观点必须与“朱圣人”朱熹相同,观点释义尽出《四书章句集注》。
呵呵,这是王棣正在做的事。这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