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花魁盛会(九)(2/5)
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成为千古佳句。”
“xx兄所言极是,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本朝的欧阳修、张先、柳永、苏轼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实乃千古佳作。”
“相逢胜人间,会心之语。两情不在朝暮,破格之谈。七夕歌以双星会少别多为恨,独王三郎此词谓‘两情若是久长’二句,最能醒人心目。七夕词写到这,后人怕是不好再写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哪。”
“稍稍遗憾的是,上元节抛这么一首七夕词出来,不应景……”
“去去去,有能耐你也写一首这样的绝佳好词来,别说七夕了,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随便写。”
一阙好词捧红一个人,真不是梦。
王棣却茫然未知,直到有人登门拜访,他方意识到了什么。
客人是两个中年儒生,其中一个身材中等,稍稍偏瘦,举止儒雅风度翩翩,双颊蓄着的美髯平添几分出尘脱俗;另一位较为高挑,不胖不瘦,相貌堂堂,五官柔和,皮肤白皙,用这个时代的审美观衡量是个标准的美男子。
这些日子金陵城人满为患,虽然是休沐日,作为江宁府主官的王安礼仍是忙的脚不沾地,吃住都在城里府衙。贵客登门,便由王安礼之子王旉接待,王棣、王桐陪同左右。
那位“美髯公”王棣是认识的,祖父在世时,其曾往半山园执晚辈礼拜见王安石。一晃数年,这人虽然已入了仕途,身上却没有丝毫官气,文人的儒雅倒是深了几分。
这人便是世称“淮海先生”的秦观秦少游了,论说起来他与王家算是有些渊源。
元丰七年时,苏轼途经江宁时,向王安石力荐秦观的人品才学,后又致书道:“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
后秦观赴金陵半山园拜见王安石,数日往来后,王安石赞许秦诗“清新似鲍(照)、谢(灵运)”,予以肯定,并向朝廷举荐其才。
在苏轼的延誉、王安石的勉励之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