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4/4)
括皇族宗室,台、省六品以上,其他官五品以上的子、孙、兄、弟、门客等等。
王棣自是有资格荫补入仕的,但在苏轼看来,以王棣之才,入场科举是必中的,若走其它途径,才是大材小用,万不可取。
李格非也以为然,笑道:“明春辛未科考,王三郎必成天下举人眼中钉也。”
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两年不定。英宗治平三年,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元佑六年,恰是辛未科举年。李格非此言,意指王棣有状元之才,必为考生之公敌。
苏轼也笑:“明岁科举,某倒是知晓几个有望夺魁的,譬如保宁马涓、潜江毕渐等,实乃三郎之劲敌也。”
“马涓……某亦识得,其……身具才学者也。”李格非捋须而言:“某尝有闻,马涓父亲马从政,中年未有子嗣,后纳一妾,马从政得知小妾乃为葬父母而卖身时,便送其回家,且不要一文身价银两。事后,马从政梦小妾之父前来致谢:‘愿汝富贵、涓涓不绝。’后来,其妻怀孕,生下一子,马从政遂为之取名马涓。”
顿了顿,又说:“善恶有报,想那马从政一念之善,便得福报。马涓之才,非止闻于川蜀一地,天下皆名也,来年进士及第当不在话下,光耀门楣也。”
苏轼点点头:“某亦知其才,辛未科必中试,或可入一甲。”
天圣五年,分进士为六等,第一等五名,第二等称第一甲,第六等为第五甲,进士分甲自此始。后演变为五等,第一等即是第一甲。后又定第一、二甲为“进士及第”,第三甲为“进士出身”,第四、五甲为“同进士出身”(同出身),后曾改第五甲为“同学究出身”。
在苏轼及李格非看来,马涓是能跻身一甲进士及第的,足可见马某之才。
李格非又补充道:“另有朱谔、张坚庭者,亦是不容小觑。”
高俅则道:“大晏相公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王三郎若是明岁入一甲,则胜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