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双鸿鹑(4/5)
时可是得需三十两茶水钱方能聆其一曲的。况且,这是慈善义演,演出的所有收入都会捐献于赈灾事宜。花魁,义演,二者合而为一,自是吸睛无数。
双剑合璧,天下无敌。
据事后统计,二姝联合义演十二场共筹得十三万两银,悉数捐用赈灾。
人们赞叹江南富庶,更对这二位青楼名ji赞赏有加。此等美事迅速传扬、发酵,最终惊动朝廷,太后以“义女”二字褒扬,令二女名声愈盛。
只不过,这二位名ji皆已赎身从良,终是无法江湖再见,而成绝唱。
如此多方筹措,杭城灾后重建经费终算可勉强支撑。
涝灾前后被录入杭州县治,苏轼、王棣、聂胜琼、琴操乃至于李格非、高俅皆“榜上有名”。当然,都是正面评价。
千年之后,有史学家在研讨这段历史时,欲将高俅与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彦等六贼并列,遭致高俅后人严词反驳甚至要与之对簿公堂。
其后人列举其种种为善之处,如:他除了与刘仲武家保持密切关系外,对他原来的主人苏轼一家也颇为照顾。一些野史上记载他“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恤甚勤。”
且他与当时权倾朝野的大奸臣童贯、蔡京等也非一党。靖康元年,徽宗得知金军渡过黄河后,便连夜仓皇逃往东南避难。《靖康要录》记载徽宗南逃到了泗州后,童贯、高俅也赶到与之会合,一时间又组成了一个徽宗的亲信小班子。不久,童贯与高俅发生冲突。童贯护从徽宗等人继续南下,而把高俅留在了泗州,后高俅以生病为由,回到了开封。
盖棺论定,时人对他的评价是大节无亏,总体上尚算是一个好人。
金圣叹在评《水浒》时说过:“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作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于是,众口铄“金”,高俅在小说《水浒传》中扮个丑角代封建王朝的皇帝受过也就不足为怪了。
而元佑五年的杭州涝害发生当时,高俅更是四处奔走,为赈灾之事尽心尽力。杭城能迅速度过灾期,他在其中功不可没。
更何况,高俅与王棣颇有渊源,值得大书特书。
显然,高太尉是沾了王棣的光,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