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少年心(1/5)
次日醒来时,看看床头的小沙漏,已是辰时。这对习惯了早起的王棣而言算是睡过头了。还好,考场内允许带计时器,否则真不知身处何时何地了。
头天晚上翻来覆去的难以入眠,大概到了子时正方迷迷糊糊的睡着。
稍稍有些萎靡,一个骨碌起了床,向差役讨了水用青盐漱口、洗脸,方觉得清醒了些。
不紧不慢的用完早餐,照例是促消化的活动。前世的他饱受胃病困扰,前车之鉴呐,可别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辰时正,衙差举着木牌沿着考舍走过,木牌上写的是今天的考题:何以强宋。
第二场是试策,以策问试士,因称对臣下或举子的考试为“策试”。
《后汉书·徐防传》:“臣以为博士及甲乙策试,宜从其家章句,开五十难以试之。”
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前后考第进士及庭所策试士,踵相蹑为宰相达官。”
策指的是“策问”、“对策”。它是殿试考试的主要内容,“策问”与“对策”就成为出题与应试的两个部分,“策问”一般是以“皇帝的口吻”发问的,其内容主要是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政治大事。而士子们在应试的过程中便针对“策问”的内容作出回答,也就是所谓的“对策”。说的通俗一点,“策”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时事论文。
自熙宁变法以来,发解试亦同会试一般,三场考经义、策、论。从中不难看出朝廷很是注重士子对时事政务的理解。或者说,执政者想通过更多的渠道发掘通晓时务的可用之才。毕竟,大宋虽然富庶,“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政治环境却很糟糕。
彼时,大宋与北方的辽国多有争端,但屡战屡败,完全处于劣势。即便与西夏,也是互有胜负,无法一战而底定战局。至于“燕云十六州”,更是成了大宋挥之不去的痛。
强敌环伺,河山破碎,汉唐雄风不在,有几个能安心享受偏安一隅之乐?
强我大宋,扬华夏之威,成了有志之士追求的终极目标。但口号喊的再响,却迟迟无法得偿夙愿,岂能不忧思重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发解试问策此略,并非病急乱投医,时不我待也。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