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秋霁(2/4)
石大弟,熙宁进士,北宋着名诗人。世称王安礼、王安国、王雱为“临川三王”。王安国器识磊落,文思敏捷,曾巩谓其“于书无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为尤详,其文闳富典重,其诗博而深。熙宁元年经大臣--三司使韩绮举荐,经神宗召试,赐进士及第,任西京国子监教授,教授西京国子。此时王安国已四十一岁,才从布衣入仕。
因他是王安石胞弟,熙宁四年任满回京,神宗召见,询问外界对王安石变法的反映。王安国对王安石变法不甚理解,颇有微词,直说道:“恨之人不明,聚敛太急耳”!。这与神宗的想法相悖,神宗不悦,未予重用,只授予崇文院校书,后改为着作佐郎秘阁校理,世称王校理。
王安国对变法由不理解到反对,因而对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吕惠卿和曾布也很有意见,当王安石劝他少沉溺于吹笛时,他则要其兄远小人。吕惠卿对此非常气愤,熙宁七年,趁王安石罢相,他任参知政事之机,借郑侠以《流民图》反对新法下狱事,认为王安国与郑侠属同党,削职放归乡里,“天下之人皆以为冤”。不久,朝廷决定再次起用他时,他却不幸因病亡故。熙宁七年八月卒,年四十七。
异类么?都说长兄为父,王安石虽非长兄,但也是三兄啊,你王安国倒好,处处拆兄长的台啊,这简直比挖朋友的墙角抢闺蜜的男朋友还要扎心。还有王安礼,一个两个的都不省心,就不能兄友弟悌阖家欢乐?即便不能如苏轼、苏辙那般兄弟情深,也不必直愣愣的站在对立面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吧?
可转念一想,嗬,古人真会玩呐。鸡蛋不能都放在一个筐里嘛,多方押注才是正理,指定不会亏呀。这一套玩的最溜的当属诸葛亮兄弟仨——诸葛亮跟随了刘备,诸葛瑾投靠了孙吴势力最终也坐的大将军位置,诸葛诞在魏国也做了不小的官。
三国时期非常看重出身世家,袁绍四世三公的显赫世家,这也就是为什么刘备刚出现时非要套个西汉中山靖王的后代,而且一般世家不会把所有筹码都压到一方势力上,这样可以避免整个家族全部覆灭的情况出现。
同时还有一个原因,如果三人同时侍奉一位君主,君主为了王权不会让其三人同朝为官,必然会打压两人,只保留一人。
可王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