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秋水(3/4)
一紧,赶紧拍案而起,戟指怒目,率先发难:“麻溜的唤李小姐过来。”
小厮作为难状:“小的只是个递水传话的,却是作不了小姐的主。”
赵佶撇了撇嘴,不耐烦的问:“李师师在陪谁?”
小厮心里琢磨着:“得,咱得罪不起你们,你们自个打官司去。”口中道:“在陪国子监周主簿。”
“周主簿,哪个周主簿?”
本朝沿唐制,国子监内设祭酒一人,专门管理教育事业,属下有主簿、录事各一人。嗯,国子监主薄,正六品官员。
别看官不大,但权不小。
国子监统领各官学,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武学等,分设东京、南京、西京三监,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称国子生或监生。宋初无定额,后规定二百人为限。但实际数量很少,故可插班补缺或旁听。
关键字眼是“七品以上官员子弟”,这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脉啊。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那些个官员子弟大部分人会接父辈的棒进入官场,作为老师者定必是受益良多。
是以,虽然品阶不高,但却是趋之若鹜的好差使。
“周主薄?莫非是周美成?”高俅不敢肯定。与杨戬、李邦彦相比,他勉强可算是文化圈人士,多少知晓圈子里的事。
“周邦彦么……”赵佶略微有些踌躇,不太好办啊,这厮名头不小,倒是不便“仗势欺人”,影响不好哪。皇兄总说人当低调蛰伏,少做甚至不做无把握的事,谋而后动。
梁师成道:“这周美成不是外放做了知县么,怎又回京城了?”
高俅解释道:“他早年入朝便是太学正,在国子监颇有名望,此次回转国子监任职,也算是众望所归。”
赵佶嘟囔道:“这人个性懒散,为官一般般,诗、词、文、赋却是无所不擅,受太学生尊崇倒也再正常不过。”高俅笑笑,说道“:元丰初,周邦彦到汴京,献《汴都赋》,长七千字,神宗皇帝见而异之,召其到政事堂,命李清臣在迩英阁朗诵。赋中多古文奇字,李清臣多不识得,只好读其偏旁。这是一篇摹仿汉代《两都赋》、《二京赋》的大赋,其规模也像汉赋。赋中用假设的人物‘发微子’和‘衍流先生’的对话来逐步开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