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一剪梅(2/4)
大宋核心地区相接,本应不难攻取,如果把这些中原腹心之地当成夷狄的地盘而舍弃,难道就不想想百年之后,子孙们会遭到怎样的威胁?“
他坚持“四夷皆衰弱“观。王安石曾多次对此进行阐述,他认为,当今宋朝人口众多,土地广大,内部没有隐患,秦汉以来,历代王朝的人口都没有宋朝多,耕地面积也不如宋朝大,经济都比不上宋朝繁荣。这种情况下,宋朝实在没有理由对付不了周边的夷狄。并且辽国国主昏庸,内乱不断,西夏军战斗力很弱,宋军只要有精锐一两万人,足以战胜西夏;只要宋朝改革内政,充实军力,兵精粮足,即可讨灭辽夏。
乃祖如是,王棣若反其道而行之,即便有理有据,也是不肖子孙,更是不孝子孙。百事孝为先,亲情大过天。
是以,他束手而得诗,既显才气,且彰风骨,更表恭孝,一举而三得。
但这落在旁人眼中,着实备受打击。
曹植七步而成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所以时人称为“温八叉”。
王三郎却是未移一步,束手立得,难道称为“王不动”?抑或“王束手”?
“七步八叉”,总不如“束手不动”牛叉。
很显然,王棣的这首咏梅诗是有寓意的,所谓“百花皆后春”、“不怕雪埋藏”当然是指大宋虽然被辽国压制多年,但一直都是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更是韬光养晦、厉兵秣马,他日定会一雪前耻。
大宋之敌在何处,西边是,北方亦是。
他既当着契丹人之面吟哦此诗,那自然是说与辽国听。
萧索那几个是武夫,听不出其中寓意,那明丽少女却是明白的,蹙了蹙眉,道:“辽宋既以兄弟为约,难道不应抛却嫌隙、倒载干戈么?海不扬波、千里同风岂不更好?”
“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王棣淡淡的说:“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七情六欲,有思想于脑,有记忆在心。遗忘,是不负责任的逃避。是以,不忘初心,不悖初衷,谨守本心本愿方是为人之道。”
他淡淡一笑:“以德报怨,何以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