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一剪梅(3/4)
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说的好,自当如此。”石壁后转出数人,宗泽拊掌叫好,陈兟、唐翊并另外三人也是随声附和。
契丹少女皱了皱鼻,目光落在王棣身上,只当余者是空气:“两国之间若一味地记仇记怨、妄动干戈,受苦受难的只是黎民百姓。化干戈为玉帛,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方是德之大者。”
这少女明明是契丹人,却非止说得一口流利中原汉话,且能引经据典,显然读过不少关于经史子集之书,自非寻常辽人。
此时的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小名查剌,不仅精通音律,而且擅长书法、绘画、诗赋,经常与汉族文臣以文会友。不仅如此,皇后萧观音也是位驰名中外的大才女,对诗词歌赋、音律书画等无不精通,曾写出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以故被耶律洪基称为“女中才子”。皇帝、皇后都是中原文化的拥趸,臣民们的效仿便可想而知。
王棣摊摊手:“这样,你回中京大定后问问你们耶律查剌皇帝,就说宋国人要求你们归还燕云十六州,问问他同不同意?”
辽国的皇帝并不像中原的皇帝那样喜欢待在固定的国都里,而是喜欢四处出巡打猎。这种习惯后来演变成了辽国皇帝以打猎为理由视察各地的固定制度,称“四时捺钵”制度。为了满足辽国皇帝随时出行的习惯,辽国营建了五个都城,这就是“辽五京”: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和西京云中府。
需要说明的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年建国时,辽国的国都是上京临潢府。辽太宗耶律德光攻灭后晋,把“大契丹国”改为“大辽国”,在汴京(开封)登基,汴京短暂做了四个月国都,后来又是上京临潢府。辽圣祖耶律隆绪时,萧太后摄政,辽国迁都“中京大定府”。此后,中京大定府一直是辽国国都。
“今日无暇,吾改日再登门拜访……”契丹少女见过来“进士墙”许愿的士子举人越来越多,一时半会是与王棣说不清了,在扈随的簇拥下款款离开,临走时说:“王三郎,吾名……萧羽飞。”
萧姓乃契丹大姓,“羽飞”多半是出自《诗经-国风-邶风-燕燕》中的“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这契丹少女有一颗华夏之心哪。
王棣又想起在江宁认识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