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大有(2/4)
州司户,改秀州知录,司封郎中。与黄庭坚为同僚,彼此友善。黄庭坚称周寿“纯粹动金石,清节不污,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言语文章,发明妙慧。
这三人的关系较为复杂。程颐为“洛学”创始人,虽也属旧党,但在教育、农田水利、赋役等方面与王安石等新党保持着一致的看法。
今上即位,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人物上台,司马光、吕公着、韩绛等共同上疏,推荐程颐。元佑元年程颐以布衣受诏,任崇政殿说书,程颐竭尽忠诚,训导年幼的哲宗,完全是为了辅助国君实现尧舜之治,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程颐由布衣一跃成帝王之师,致使一部分人对他反感,以苏轼为首蜀派同程颐为首的洛派互相攻击,引起了在京城两派对立局面,程颐受到谏议大夫孔文仲的奏劾,被罢去崇政殿说书之职,现于西京洛阳讲学。
如今,程伊川又成了布衣,但在士林间名望甚隆,学生门人无数。
清逸居士潘兴嗣以荫授将作监主簿。调德化尉,以不愿俯仰上官,弃官归。筑室豫章城南,着书吟诗自娱。神宗熙宁初召为筠州推官,辞不就。
其与周敦颐亦为好友,嘉佑六年,周敦颐迁国子监博士,通判虔州。潘兴嗣知道他要经过江州,就提前赶到江州等候,在驿馆与周敦颐见了面,邀他一起游庐山。熙宁五年,周敦颐不幸感染了瘴疠,辞官归隐定居在庐山莲花峰下,他将母亲的坟墓也从润州迁来葬在离他居所很近的地方。他将门前的小溪正式命名为家乡的“濂溪”。定居于江西庐山濂溪书堂,潘兴颐又数度去往庐山与其唱和,引为士林佳话。
周敦颐提倡要认识天下之势。天下形势极严重,则不可挽回。认识形势严重,要靠力量挽回。认识不早,力量不积,则无力与人竞争,是天意。不早认识,不积蓄力量,不用力挽回形势,则是人事问题,不能怪天意。故政治上倾向改革,称赞新政。
潘兴颐赞同好友观点,是以虽不在新党之列,但仍是赞同新政的。
至于周寿,嘉佑元年生于合州不到一岁,妻子母亲陆氏病故。其言语文章,发明妙慧,但宦途不显,继父亲衣钵,为新党中人。
王棣倒是知晓此人,周寿子嗣旺盛,共生有六子,从官居吴中,成为江浙一带周姓始祖之一支。周恩来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