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劫袁风云:忠义的抉择(3/5)
希望瞬间破灭,内心的失望与愤怒可想而知。
他望着满朝慌乱的大臣,心中对袁崇焕的信任开始动摇,觉得自己被狠狠欺骗了。
其二,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
袁崇焕行事向来有自己的一套主张,在与朝廷的沟通中,确实存在诸多隐瞒不报的情况。
当时,明朝与周边蒙古部落有着复杂的关系。
为了稳定局势,袁崇焕决定与科尔沁蒙古人进行粮食贸易。
然而,崇祯皇帝却担忧这会让蒙古人与后金勾结,多次警告袁崇焕不可为之。
但袁崇焕认为从大局出发,此举能分化蒙古与后金的联盟,依旧擅自交易。
谁料,部分粮食最终流入后金手中。
朝堂上,一些与袁崇焕有隙的大臣趁机煽风点火,向崇祯皇帝哭诉这是袁崇焕故意资敌。
崇祯皇帝本就生性多疑,经此一遭,对袁崇焕的怒火愈发旺盛,认定他欺君罔上。
其三,以谋款则斩帅。
毛文龙在辽东拥兵自重,其军事行动常常不听从朝廷调遣,且在地方横征暴敛,引起诸多不满。
袁崇焕为了整顿辽东军务,在未获皇帝批准的情况下,以尚方宝剑斩杀了毛文龙。
此消息传回朝堂,犹如一颗重磅炸弹。
部分大臣认为袁崇焕此举严重越权,破坏了朝廷的权力平衡。
更有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向崇祯皇帝进谗言,称袁崇焕这是为了讨好后金,故意为清兵扫除障碍。
崇祯皇帝对权力极为看重,此事让他觉得袁崇焕目中无人,对其信任降至冰点。
其四,纵敌长驱、顿兵不战。
皇太极率领清兵绕过山海关直扑京城,袁崇焕带兵回京救援。
但在行军途中,他对清兵采取了避战策略。
朝堂上,大臣们对此议论纷纷,指责声不绝于耳。
有人说袁崇焕畏敌如虎,有人说他别有用心。
崇祯皇帝在宫中焦急等待着袁崇焕的捷报,却迟迟未等到,心中的猜忌如同野草般疯狂生长。
袁崇焕又未能及时向皇帝解释自己的战略意图,这使得崇祯皇帝对他的忠诚产生了极大怀疑,认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