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为百姓寻一条出路(2/4)
”
商县令稳了稳情绪,缓缓说道:“想必林贤弟也了解昌平府的历史吧! 昌平府自汉朝建府以来,虽然历史悠久,但经过这上千年的变迁,此地旱灾频发,三年中至少有一年夏粮绝收,再历经多年战乱,更是民生凋敝。因这里曾是前朝皇陵所在地,陵墓周边好多地方是不允许种植作物的,这个现象自大宇开国以来虽有恢复,却因改朝换代,虽在天子脚下,却,那个……原因你该懂的。说白了就是这地界成了无人关注无人过问的穷乡僻壤,别说向朝廷上交赋税,年年不要朝廷救济就算不错了。八年前我中了三榜进士,来此做县令,一干就是八年,根本没人来替换,我也就一直在这里了。做了县令之后,我也想了很多办法,但一是财政上没钱不允许,二是人口也稀少,所以想兴修水利、改良土壤都做不到。而要发展经济又没有路子,这里没什么特产能拿得出手,总之就这样越发的走下坡路,不仅难以吸引人口迁入,相反县城中很多青壮年都去京城或是天津卫打零工了,还有些地方甚至一个村的人口都快走空了。如此循环往复,你看看这昌平府哪里还有多少人气儿啊。”
这么一说,云天明也反应过来了,确实到了这昌平府感觉很冷清,原本离京城这样近,后世可是京城的卫星城啊,有近三百万人口,没想到现在居然是这种情况。
听商县令所言,这根本就和后世贫困山区一样,为了讨生活,青壮都去大城市打工,只留下老人孩子那还搞什么建设啊。旱灾?难怪后世修了十三陵水库之后,昌平一带快速发展起来了,看来是解决了最大的难题——旱灾啊。
正想着,又听商县令说道:“不瞒贤弟啊,你看这昌平府周边还算不错了,一年大半时间都能吃饱肚子,剩下一两个月掺点儿野菜什么的也就能对付过去了。若是往稍远一点儿的地方,好多百姓一年也吃不上几顿饱饭。有的人家穷得一家人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不少老人过世,连一副棺材都置不起啊。昌平府每年交不上赋税,上对不起朝廷;不能让百姓温饱,下愧对昌平的父老乡亲,为兄这县令不称职啊!”
说着说着,商县令的眼中居然闪起了泪花。云天明仔细打量着商县令,感觉到他这绝不是装出来的,看来真是一个爱民的县令,便伸出手拍了拍商县令的肩膀以示安慰。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