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见死不救(1/4)
四月初八的天津卫码头,洪承畴亲笔题写的\"忠勇无双\"匾额正在入海。赵德勋的佩剑劈开木匾时,飞溅的木屑惊起成群海鸥。
\"大人真要舍了这参将印信?\"副官捧着鎏金木匣的手在发抖,里面躺着崇祯亲赐的辽东总兵官防,\"听说皇上要把坤兴公主\"
赵德勋突然将转轮手枪顶进副官嘴里,枪管上的六分仪雕纹沾了唾液:\"记住,我们能活着回来,是因为济州岛的弹药库还亮着灯。\"
紫禁城里的庆功宴正在变成闹剧。当鸿胪寺卿宣读封爵诏书时,洪承畴发现监军太监呈上的燧发枪变成了锈铁棍——那些刻着英文字母的精密撞针,早在三天前就被换成嘉靖年的火门枪零件。更可怕的是兵部清点的\"斩获\",打开箱子全是裹着流寇衣甲的稻草人,只有李自成那面\"闯\"字旗是真的,旗角还钉着张字条:洪督师雅鉴。
崇祯摔碎翡翠鼻烟壶时,赵德勋的船队正经过成山卫。他站在甲板上焚烧往来文书,羊皮纸灰被黑潮暖流卷向辽东。
崇祯八年七月,丙子之变如一道晴天霹雳,瞬间打破了本就摇摇欲坠的平静。后金军铁骑再次如潮水般凶猛攻入关内,八旗军的强悍攻势,让明军防线一触即溃。战场上,明军士兵丢盔弃甲,狼狈逃窜,在八旗军的猛烈冲击下,毫无还手之力。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打没了崇祯皇帝和洪承畴仅存的底气。紫禁城内,崇祯皇帝心急如焚,在御书房内来回踱步,眼中满是焦虑与无奈。他深知,此时的大明已陷入内忧外患的绝境,农民军尚未平定,清军又趁虚而入,局势岌岌可危。
无奈之下,崇祯皇帝只得再次将希望寄托在远在海外的李长风身上。一道圣旨加急送往李长风处,言辞恳切,望他能顾全大局,出兵相助,抵御清军。
然而,此前赵德勋事件,如同一根刺深深扎在李长风心中,令他着实不痛快。当时洪承畴妄图吞并他的部曲,崇祯皇帝却未深入了解便下诏书,这让李长风感受到朝廷对他的不信任与猜忌。此刻,面对崇祯皇帝的圣旨,李长风陷入了沉思。
李长风站在海南的府邸庭院中,手中紧握着那道圣旨,眉头紧锁。他心中明白,若出兵相助,虽能解大明一时之困,但自己在海外辛苦经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