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攻占旅顺(1/4)
天聪七年,即明崇祯六年,公元 1633 年的七月,注定是个被鲜血与悲恸染红的月份。彼时,后金的势力如乌云般,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向着大明的重要海防据点——旅顺,悄然压来。
这一年,孔有德与耿仲明的舟师在鸭绿江一带肆意活动,犹如搅乱平静湖面的恶浪。大明总兵黄龙派遣副总兵沈世魁,率领水师官兵毅然出击,以果敢之势烧毁了叛军的战船。这一举措,如同在孔、耿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们自此便心怀报复之念,时刻窥伺着复仇的时机。
当他们探知“旅顺兵尽出”,城内防御空虚的消息后,犹如饿狼嗅到了猎物的气息。孔、耿二人立即引导后金的兵部贝勒岳托——努尔哈赤之孙、代善之子,以及户部贝勒德格类,统率着一万马步兵,挥军如猛虎下山,直逼旅顺口。
在此之前,后金水军力量薄弱,且对明军那威力巨大的“红夷炮”以及严密的陆路防守心存忌惮。然而,孔、耿二人归降后,后金的实力陡然增强。他们不仅获得了战船百余只,还有红夷炮六七门,军力大振,终于具备了攻坚的条件。再加上启用熟知旅顺军情的孔、耿作为攻城先导,一场惨烈的攻防战,在黄金山这片土地上,就此拉开了帷幕。
面对这险恶至极的战局,黄龙总兵却镇定自若,将固守旅顺视为自己不可推卸的使命,率领将士们浴血奋战。每一声喊杀,每一次刀剑相交,都交织成一曲悲壮的战歌。然而,随着战事的胶着,局势愈发危急,最终“火药矢石俱尽”,且援军迟迟不至,败绩渐显。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黄龙深知旅顺已难以固守。他目光坚毅,当机立断,派部将谭应华携带总兵官的印信,跨海前往登州。在留下的遗书中,他豪迈地写下“生前不爱五尺躯,死后惟有三尺剑”,尽显铮铮铁骨。谭应华临行前,黄龙郑重嘱咐:途中若遭遇敌军,务必将印信投入海中,绝不能让其落入敌手。
安排妥当后,在这一年的七月七日,黄龙选择以自刎的壮烈方式,扞卫了自己的尊严与大明的荣耀。他的部下,骁将李惟鸾,眼见旅顺城破已无可避免,毅然自焚其家属,而后与项作临、樊化龙、张大禄、尚可义等将领,均在与后金的血战中,英勇阵亡。
城破之日,后金大军如潮水般涌入。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