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拜访远大,初探市场(4/6)
接下来,林轩从技术架构的先进性、算法的效率、未来asic芯片的性能指标预估、以及潜在的产品形态构想(例如结合闪存的小型播放器、集成到音响系统等)等多个方面,向远大的人做了详细的介绍。他语速平稳,逻辑清晰,将复杂的技术概念用相对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展现了深厚的技术功底和对未来市场的洞察力。
远大的人听得非常认真,采购负责人甚至拿出笔记本开始记录。李总监和两位技术主管则不时点头,显然对技术细节非常关注。介绍告一段落后,便进入了提问环节。而这些问题,正如林轩预料的那样,直接、尖锐,充满了商业上的审慎和现实考量。
“林生,你们这个方案,最终的asic芯片成本能做到多少?”采购负责人率先发问,直指核心,“能量产吗?良率能保证多少?对比现在我们使用的cd随身听机芯,成本上有没有优势?”
李总监紧接着问道:“专利问题怎么解决?p3的核心专利主要掌握在德国fraunhofer研究所等机构手中。你们的算法是完全自主研发,能绕开这些专利壁垒吗?会不会存在潜在的法律风险?一旦我们采用了你们的方案,如果遭遇专利诉讼,责任如何界定?”
一位技术主管则更关注市场层面:“市场真的能接受这种全新的音乐消费模式吗?cd和磁带是实物,一手交钱一手交货。p3需要消费者先获得数字音乐文件,无论是从网上下载还是其他渠道,这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习惯的培养需要时间,也涉及到版权问题。你们怎么看这个市场教育的过程?”
另一位技术主管补充道:“芯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如何保证?消费电子产品对稳定性的要求非常高。你们的asic芯片设计和生产经验如何?如果选择合作,你们能提供多大程度的技术支持?比如参考设计、固件开发、甚至后续的产品调试?”
问题一个接一个,如同密集的火力,考验着林轩团队的应变能力和准备充分度。
黄耀龙适时地站了出来,他清了清嗓子,脸上挂着职业的笑容,开始解答商务和市场方面的问题。他引用了一些国外关于互联网发展和数字音乐潜力的报告(虽然这个年代这样的报告还很初步),强调了数字化是未来的大趋势,并就成本控制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