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对外策略 - “缓兵之计”(4/5)
个预研项目)时,启明芯也调集资源,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交付,让对方感觉启明芯还是有合作诚意的。
但是,一旦涉及到需要投入大量软件工程师进行s40\/s60\/p2k平台深度适配、或者需要修改硬件设计以支持iden等核心定制化需求时,穆勒和安德森就会开始运用各种“太极推手”的技巧:
“非常抱歉,pekka\/john(假设是对方联系人),我们内部评估了一下,要在p2k平台上完美实现您要求的所有功能,并保证稳定性和性能,需要对我们的驱动和协议栈进行大规模重构,这至少需要6-9个月的开发时间,我们目前确实抽不出这么多核心人力……”
“关于iden的支持,我们技术团队正在进行预研,初步判断可能需要在下一代芯片(蜂鸟+)的硬件层面进行支持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我们会在后续的产品路线图中优先考虑……”
“我们最新一代的‘灵猴’gpu确实很强大,但要将其潜力完全发挥出来,还需要操作系统层面的深度配合。目前的s40平台恐怕很难完全支持……”
诸如此类的回复,既表达了对客户需求的“重视”和“理解”,又巧妙地将“皮球”踢了回去,暗示问题在于客户平台的老旧或者技术实现的难度,而启明芯自身“资源有限”、“需要时间”。
同时,他们也会在沟通中有意无意地透露一些启明芯在其他领域的“进展”,比如:“我们最近在eda工具的自动化验证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未来可能会提升芯片的可靠性……”或者“我们正在探索一些新的低功耗架构,可能会用在更远的下一代产品上……”
这些真真假假的信息,成功地在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内部制造了一种印象:启明芯是一家技术实力很强、潜力巨大,但在工程化、产品化和客户支持方面似乎还不够成熟、资源不够聚焦的公司。这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他们的警惕性,让他们暂时将启明芯放在了“有潜力的备胎”而非“急需全力合作或打压的颠覆者”的位置上。
当然,这种“缓兵之计”不可能永远奏效。穆勒和安德森都清楚,他们只是在为公司内部的“北辰”和“天枢”争取宝贵的时间。他们每天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既要稳住客户,又不能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