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4/6)
层长条石之间,都用水泥灰浆涂抹粘结,水泥灰浆里还埋入了长长的钢条,然后再在上面铺整块的长条石,一层层往上垒。垒好之后,外面再整体涂抹一层水泥灰浆,再包裹木板以防止脱落和腐蚀。
相比之下,如今正在阻挡江水的那道三十多年前苏轼留下的老闸门,就只是用粗大的树木建造的。而且苏轼造的闸门是平的,两扇门之间没有拱形夹角。赵子称修的闸门却有明显的拱形夹角,对抗钱塘潮的水压时也会明显更强。
慕容妍并不懂技术细节,但她仅仅只是观察两者的外表差异,也能肉眼看出赵子称修的东西比苏轼当年修的要好得多。
慕容家的管事们看了,也都是赞叹不已。
船队在盐桥河里一直等到下午,江潮的高峰终于过去了,闸门才缓缓打开。船队驶入钱塘江后,慕容妍很快又看到眼前一片热火朝天的工地景象。
数千民夫正在用木料搭建成框架,再把一个个装着土石的竹笼子丢下江去,修成两道遮蔽盐桥河河口、伸入江中的堤岸。
慕容妍并不知道,这种东西在后世被称作“丁字坝”,就是为了减少钱塘江潮对支流河口的冲击力的。
修了这些辅助设施后,江潮对闸门的压力峰值虽然不会减少,但却可以让水压的变化趋势变得更平缓,避免闸门被瞬间暴涨的潮水冲击力冲垮。
而且还可以减少潮水和原本河水对冲、导致的泥沙淤积。
历史上宋、明两朝之所以不敢把大运河和钱塘江直接挖通,除了担心闸门溃坝后江水倒灌运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怕江潮夹带的泥沙加速运河的淤塞。
苏轼任杭州知州时,率先在盐桥河和茅山河河口修了“月塘”,也就是一种弧形的缓冲堤岸,阻挡掉了相当一部分泥沙,也减缓了这两条河河口被淤积的速度,算是为杭州百姓做了一件大善政。
纯从治水效果的角度来说,这些工程的贡献是不亚于疏浚西湖堆筑苏堤的。只是这些工程缺乏文人墨客的诗词加持,知名度就远远不如苏堤了。
现在既然赵子称来了,他完全可以抄后世的答案。
后世他也去杭州旅游过好几次,也观赏过钱塘潮,直接把后世的水利工程设计结构抄过来,把月塘升级到丁字坝,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