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半步菲奖(4/6)
笑呵呵的说道,“要真出了成果,也算是大家为数学大厦添砖加瓦,也算是功德一件。”
肖明目光一凝,没想到事情竟然会向这个方向发展。
他们巴巴里阿花费巨大金钱和人脉资源,搭起来这个台子,竟然让田阳借来唱戏了。
田阳在华夏数学界虽然举足轻重,不仅自身成果颇丰,在国际数学界也有不小的影响力,更是代表燕北数学研究中心。
但他想要请来菲奖得主阿莱西奥·菲加利、张一堂等人,也是没那么容易的。
不过袁新毅毕竟是华夏人,更是华夏目前青年一代中杰出的数学家,在组委会邀请成员时他也简单了解过袁新毅目前在研究的课题。
如果这个课题真的能够成功,袁新毅目前也才38岁,是有机会争夺两年后的菲奖的。
第一位华夏自己培养,华夏籍本土的菲奖得主。
如果能够为此做出贡献,这个顺水人情,也算是送得值。
一念及此,肖明非但没有不满,更是立即安排人去推了个白板到休息室里来。
“在尝试用beiln-drfeld的几何化方法处理n≥4的自同形态射时,常规的perverse sheaf理论在刻画量子化形变时会丢失关键相位信息。”
袁新毅自然也不会遮遮掩掩,开口说道,同时开始在白板上写下一些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困扰他的关键点。
想要得到别人的指点,他自然也要表示一些诚意。
他相信在座的诸位都是大数学家,相信他们的学术道德,并且这么多人在场,还有监控,他也不担心自己的idea被剽窃。
他哪里不明白老师的意思,如果真讨论出了什么成果,他肯定是最大受益人。
在数学界,往往比其他学科更加注重师承。
因为近现代数学学科的细分子领域都特别小,即使是同一个大领域的研究者,很可能也看不懂其他子领域的人的工作,这基本上决定了很多领域只有跟着特定的学者走才有成果做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数学科研对学者的依赖是很强的。
高中学数学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学数学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答疑。
数学文章不会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