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王振国的愤怒(1/4)
人在官场,重要的不是领导说了哪些话,而是要揣摩领导的意思。
什么叫主观能动性?
打个比方,正常情况下,上北市做为副省级城市,市政府向省政府汇报工作,没人能挑理。
“你们市委市政府班子里有什么拿不准的事,一定要反映给省委省政府,多向上级反映。”
“领导费心了。有什么拿不准的事,我们市委市政府一定会向省委省政府请示的。”
这两句话仅从字面意思上看,再正常不过,可是放在特定的环境下,这两句话的意思还是字面意思吗?
就像是现在,王振国的话都已经说的这么明显了,市委班子里要是还抓不住重点,就可以回家种田了。
重点是什么?
报告、中纪委、内参、精神病院现场、省军区、武装演练、省委班子。
这些全都是重点!
更别说人家的第二句话,完全就是在指着他们的鼻子说他们滥用私用权力了!
会议室内一片寂静,市委常委们的脸色一个比一个难看,可人家是中纪委的呀,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科长,他们也不敢得罪!
谁知道人家回去以后怎么说啊!
虽然人家现在去了预防腐败局,可中纪委实打实的人脉可不是开玩笑的!
他们敢不去吗?
还是那句话,就算是你市委书记要发展当地,得需要批文,你就得去部委项目处要批文,项目处只是一个处长,就当是处长吧,你一个正厅级市委书记,不同样要求爷爷告奶奶?
尽管市委书记不可能亲自去,但意思就是这个意思嘛。
这并非因为职位高低,而是源于权力链条中实际话语权的差异,上级部门掌握关键资源审批权,下级即便行政级别更高,也必须遵循潜规则低头运作。
这种表面恭敬、背后妥协的常态,恰恰印证了官僚体系中形式与实质的割裂,本质上仍是权力依附关系的体现。
这种生态下,官员的主观能动性往往异化为对潜规则的精准揣摩与执行,而非真正服务于地方发展。
“王委员,没关系的,大不了我在你旁边住着嘛,咱们也当个病友?哈哈哈哈。”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