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锦衣卫165(3/12)
器,那些传说中的‘量子感应’,本质上就是盾鳞在极端条件下的量子效应。”
千钧一发之际,林深启动自毁程序。低温舱内的量子态瞬间坍缩,释放出的能量将所有实验数据转化为量子噪声。但在最后的瞬间,他将一片盾鳞碎片藏进贴身口袋——上面残留的量子干涉条纹,或许将成为揭开这个量子谜题的关键钥匙。而那些在冰渊下短暂显现的量子暗涌,也预示着生物结构与量子物理之间,可能存在着颠覆认知的深层关联。
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bec)的关联性
1 纳米陷阱里的量子涅盘
在国家量子实验室的真空舱内,林砚盯着磁光阱中那团泛着紫光的铷原子云,温度读数正顽固地卡在1微开尔文。按照教科书理论,距离玻色 - 爱因斯坦凝聚态(bec)所需的纳开尔文级温度,还差着三个数量级的鸿沟。然而,当他将一片取自深海巨鲨的盾鳞悬于磁光阱上方时,诡异的变化发生了。
\"原子云的扩散速度骤降!\"助手陈雨薇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德布罗意波长正在突破临界值但温度显示依然维持在42k!\"林砚的瞳孔骤然收缩,这个温度正是液氦的沸点,远远高于bec形成的理论阈值。
电子显微镜下,盾鳞表面100 - 200μ的肋条状沟槽如同精密的量子陷阱,吸附的氢同位素原子排列成完美的蜂巢结构。这些特殊原子像无形的手,将铷原子的运动轨迹编织成量子级的牢笼。当林砚尝试微调磁场强度,奇迹轰然降临——铷原子云突然坍缩成一团幽蓝的光晕,在盾鳞表面形成了肉眼可见的bec。
\"是纳米结构的量子限域效应!\"林砚猛地拍在操作台上,\"盾鳞的沟槽相当于天然的量子点阵列,氢同位素则充当了增强相互作用的媒介!\"他调出模拟数据,发现当原子间距缩小到与沟槽宽度相近时,量子涨落被放大了数百倍,使得原本不可能在42k出现的bec成为现实。
但这种打破常规的现象很快引来了不速之客。实验室的防爆门被暴力撞开,五个身着黑色作战服的人闯入,为首的男人戴着银色面罩:\"林博士,把盾鳞诱导bec的技术交出来。这种在常温设备中实现量子态的方法,足以颠覆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