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锦衣卫174(1/10)
2电解槽
一、科学逻辑与历史嫁接
1 富勒烯-端粒酶复合物的形成
月夜下的量子凝构
月圆之夜,紫金山实验室的屋顶平台被银色的月光笼罩,实验员林晓正准备将电解槽中的残留液进行最后的处理。电解槽里是他们研究新型电池材料时留下的,混合着多种金属离子和碳纳米材料,其中就有微小的c60富勒烯,这些直径仅07n的c60分子,在溶液中一直处于稳定状态,却在今夜,与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奇妙的联系。
林晓的导师陈教授站在一旁,手中拿着端粒酶rna组分(htr)的样本,这是他们从人体细胞中提取出的关键物质,原本用于研究细胞老化与癌变机制。陈教授突然提出一个大胆设想:将c60与htr放在一起,观察它们在特殊环境下的反应。
当装有htr的试管靠近电解槽,c60分子像是受到了某种召唤。由于c60分子独特的共轭π键结构,它与htr之间开始发生π-π堆积作用。这种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在微观世界里逐渐显现出强大力量,c60分子慢慢包裹住htr,开始形成核壳结构的雏形。
月光透过云层,洒在实验台上,主波长560n的光线激发了c60的t_{1u}电子态跃迁 。电子在c60分子轨道间跳跃,吸收和释放能量,使得c60分子的活性进一步增强,为分子自组装提供了必要条件。而这一切的发生,恰好达到了自组装所需的能量阈值e=36\\text{ev} 。
随着自组装过程的进行,富勒烯-端粒酶复合物逐渐成型。林晓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复合物的生长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遵循着d扩散限制聚集模型,分形维数d_f=171 。这个数值让陈教授想起了明代黄册库的建筑比例。黄册库作为明朝存放全国户籍、田赋等重要资料的地方,其建筑结构蕴含着古人对天地秩序、数理逻辑的深刻理解,而如今,复合物的自组装竟然与它有着奇妙的一致性。
“这绝不是巧合。”陈教授低声说道,“从分子层面的自组装,到古代建筑的设计,其中似乎隐藏着某种共通的自然法则。”
林晓也被眼前的现象震惊:“教授,难道说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宏观建筑,都遵循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