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锦衣卫177(1/11)
3 俞大猷海防图的历史背景
31 俞大猷海防图的历史背景
海疆墨痕
嘉靖三十四年深秋,俞大猷立在泉州港的望海楼上,海风卷着咸腥扑面而来。他握紧手中泛黄的海防图,指腹摩挲着图上密密麻麻的卫所标记——那些用朱砂圈出的铜山水寨、南澳岛,此刻在暮色中仿佛都浸着血色。
\"总兵大人,哨船回报,双屿港又有倭船出没!\"副将急匆匆奔来,腰间佩剑撞在石阶上叮当作响。俞大猷展开图卷,目光扫过浙江沿海蜿蜒的海岸线。自倭患猖獗以来,这张海防图已被他反复修改过十七次,墨迹层层叠叠,宛如一道未愈的伤疤。
他记得十年前初到浙江时的震撼。本该驻守海防的卫所形同虚设,士兵们衣不蔽体,战船朽烂在滩涂上,桅杆上的绳索早已被海鸟啄成碎絮。而倭寇却愈发猖獗,那些由日本浪人、葡萄牙走私者和沿海奸民组成的船队,像附在海疆上的恶疮,今日劫掠台州,明日血洗温州。
\"必须御敌于海上。\"俞大猷当时在图上重重画下一道弧线。他力排众议,将有限的军费用于建造福船、楼船,组建起一支真正的水师。在普陀山之战前夕,他对着沙盘推演了整整三昼夜,海防图上的潮汐标记被油灯烤得发脆。当倭寇战船驶入伏击圈时,明军的巨舰如移动的城墙般压来,火炮齐鸣间,海水都被染成猩红。
但倭患并未就此平息。嘉靖四十二年,兴化府传来噩耗,倭寇趁平海卫换防之机,攻破城池,烧杀抢掠三日三夜。俞大猷捧着加急战报,在海防图上狠狠戳下记号,指节因用力过猛而发白:\"定要让这些豺狼血债血偿!\"
平海卫决战那日,俞大猷与戚继光在海防图前彻夜商议。图上用细沙模拟地形,以贝壳标记战船,烛光摇曳中,他们反复推演潮汐涨落与倭寇行动的关联。\"朔月之夜,潮退迟缓,正是设伏良机。\"俞大猷将一枚贝壳重重按在平海卫东南的礁石群,\"此处暗礁密布,倭船若想突袭,必走此航道。\"
当戚家军从陆路包抄,俞大猷的水师突然从夜幕中杀出时,倭寇才惊觉落入天罗地网。福船的撞角撕开倭船的船舷,火铳喷射的火舌照亮海面,激战至黎明,两千余倭寇横尸滩头,兴化府的天空终于重见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