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锦衣卫181(2/9)
液处理现代钨钢时,刀具的韧性提升了37,硬度却保持不变。这种违背材料学常规的性能优化,根源就在于钨-卟啉配合物在微观层面形成的量子级结构。
消息不胫而走,故宫博物院送来一批明代铠甲残片。在检测过程中,林砚之发现铠甲缝隙里残留的植物纤维,经鉴定正是参与过淬火反应的荷叶。这些跨越时空的物证,将古代兵器锻造与现代量子化学紧密相连。
某个暴雨夜,林砚之站在实验室的落地窗前。远处的西湖水面泛起涟漪,他突然想起《纪效新书》里的一句话:\"兵之利钝,在于水火相济。\"此刻他终于明白,古人所说的\"水火\",不仅是锻造的物理过程,更是钨离子与叶绿素在量子层面的精妙对话。而他要做的,就是破译这份跨越五百年的淬火密码,让古代智慧在现代科技中重焕生机。
纳米隧穿的淬火秘章
在浙江大学材料实验室的超净间内,林砚之戴着防尘面罩,屏住呼吸将一片戚家刀残片置于扫描隧道显微镜下。当放大倍数达到千万级,刀身表面密布的纳米孔洞如同星罗棋布的神秘隧道,直径2 - 5n的孔隙在电子束下泛着冷冽的银光,而这些微观结构,正悄然改写着金属与生物分子的交互法则。
“教授!量子隧穿模拟数据出来了!”助手小陈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林砚之转身看向全息投影,一组组数据如星河般流淌:当钨钢表面的纳米孔洞遇上叶绿素卟啉环,电子隧穿概率公式p \\propto \\exp\\left(-\\frac{2d}{\\hbar}\\sqrt{2(v - e)}\\right)中的参数开始剧烈波动。12n的卟啉环间距与45ev的势垒高度,在纳米孔洞的量子限域效应下,竟让电子隧穿概率提升了三个数量级。
“这就是古人淬火的终极秘密!”林砚之的手指重重敲在操作台边缘。他想起在戚继光纪念馆查阅史料时,老馆长讲述的传说——锻造戚家刀时,淬火池中的荷叶会在瞬间泛起幽蓝荧光。那时他以为是夸张的描述,此刻却恍然大悟:那分明是电子隧穿引发的量子级能量跃迁。
实验室内,一场微观世界的风暴正在上演。当他们将现代制备的wc - 合金浸入含有叶绿素a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