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锦衣卫182(4/10)
出现了周期性振荡,这与之前观测到的17hz共振现象似乎存在微妙联系。苏璃迅速在黑板上写下新的方程,粉笔灰簌簌飘落,如同她脑海中不断迸发的灵感火花。
窗外的城市早已沉睡,而实验室的灯光依旧明亮。苏璃知道,自己正在触摸一个全新的物理世界——铅银液滴的液态拓扑特性,或许将为量子计算和高速电子器件开辟出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那些在液滴边缘奔腾的电子,正谱写着一曲关于拓扑、量子和液态金属的奇妙交响。
混沌之舞的密钥
实验室的空气里弥漫着紧张的电流气息,沈星野的额头沁出细密汗珠,目光死死锁定在示波器跳动的脉冲波形上。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曲线,此刻正逐渐显露出惊人的秩序——它们竟与rossler吸引子的数学模型完美契合。
“就是这个!”他突然拍案而起,震得桌上的咖啡杯都微微晃动。三个月来,他一直在寻找铅银液滴与17hz脉冲交互背后的动力学规律,而眼前的波形终于揭开了混沌的面纱。在电脑屏幕上,rossler方程组的代码泛着幽蓝的光:
\\beg{cases}
\\dot{x} = -y-z \\\\
\\dot{y} = x+ay \\\\
\\dot{z} = b+z(x-c)
\\end{cases}
当参数a=02,b=02,c=57时,lyapunov指数\\bda=0072,这个数字与实验测得的数据误差不到千分之一。
助手陈雨桐凑过来,眼中满是惊叹:“这就像在混乱中找到了一把钥匙,谁能想到这些脉冲波形竟藏着如此精妙的数学结构?”沈星野的手指不自觉地在键盘上敲击,生成的三维相图中,轨迹线如同一对纠缠的丝带,在空间中无限盘旋却永不相交,正是混沌吸引子标志性的双螺旋结构。
但喜悦很快被疑虑取代。沈星野调出一周前的实验记录,发现当液滴分形结构出现细微变化时,脉冲波形也随之改变。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学巧合——铅银液滴的分形特性、电子隧穿概率,还有此刻揭示的混沌动力学,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更深层次的联系。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