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锦衣卫196(4/13)
蓝,仿佛在无声地挑衅。
\"赵工,镐线血槽的电磁参数检测完成了!\"助手陈砚举着检测报告疾步走来,声音里带着兴奋,\"电阻率稳定在16x10{-7}Ω·,完全符合理论预期!\"赵莽接过报告,目光扫过密密麻麻的数据。这种特殊设计的血槽,不仅能减轻刀身重量,更重要的是其独特的电磁特性,将成为破开合金外壳的关键。
三个月前,赵莽在研究明代抗倭刀术典籍时,偶然发现了一个细节:戚家军在实战中,曾用特制刀具破开过倭寇的神秘金属护甲。\"那些护甲的描述,与我们现在发现的铌钛合金极为相似。\"赵莽在会议上展示古籍中的记载,\"古人能做到的,我们没有理由做不到。\"
于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技术较量拉开帷幕。赵莽带领团队从刀身弧度入手,通过流体力学模拟和量子计算,最终确定了17°这个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角度。\"这个角度能让刀刃在接触目标时,产生最理想的应力集中。\"赵莽在实验室里向团队解释,\"就像用楔子劈开巨石,角度差之毫厘,效果谬以千里。\"
而镐线血槽的设计,则源自对电磁感应原理的巧妙运用。当刀身高速运动时,血槽内的特殊结构会产生微弱的电磁力场,这种力场能与铌钛合金的量子特性产生共振,削弱其表面硬度。\"这就像是用声波震碎玻璃,\"陈砚形象地比喻道,\"我们在寻找与合金共振的"频率"。\"
终于,到了验证成果的时刻。赵莽深吸一口气,将长刀缓缓举起。锻造室里一片寂静,只有通风系统轻微的嗡鸣。怀表被固定在特制的夹具上,其铌钛合金外壳闪烁着冷冽的光泽,硬度达到hrc52的数值,意味着普通刀具根本无法对其造成任何损伤。
赵莽手腕轻抖,长刀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17°的刀尖率先接触合金表面,在接触的瞬间,镐线血槽内的电磁力场被激活。刀刃切入的瞬间,空气中响起一声细微的\"啵\"响,仿佛空间被割裂。赵莽的动作行云流水,长刀顺势而下,铌钛合金外壳竟如豆腐般被剖开,而内部装载的生物样本——那些沉睡了数百年的细胞组织,却完好无损。
\"成功了!\"陈砚激动地跳了起来。赵莽凝视着手中的长刀,刀身上还残留着合金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