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锦衣卫198(6/13)
这枚钢锭的出现。
回到实验室,赵莽和林教授对钢锭展开全面检测。光谱分析显示,钢锭的成分比例独特,其中碳和微量元素的含量似乎遵循某种特殊规律。在超高倍显微镜下,原子排列方式与公式中的数学模型隐隐呼应。
“这绝不是巧合,”赵莽握紧了拳头,“明代人把这个公式刻在钢锭上,一定有特殊意义。”林教授点点头,眉头紧锁:“可这公式和钢锭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要如此隐秘地记录?”
随着研究深入,线索逐渐浮现。他们发现,这枚钢锭出自明代福建的一座官营冶铁作坊,当时主要为军队铸造兵器。查阅古籍后,赵莽在一本《万历年间福建军备志》中找到线索,上面记载某次战役前,军器局对兵器质量要求极高,提到了一种“精钢淬炼之法”,与钢锭的成分特征相似。
“会不会公式和兵器的质量控制有关?”赵莽提出猜想。林教授眼前一亮:“有可能,火耗率影响着金属冶炼时的纯度和性能,这公式也许是当时控制钢锭质量的关键!”
为了验证,他们依照古籍记载和钢锭成分,尝试冶炼仿古钢锭。实验过程中,温度、火候、添加物的比例都严格按照古籍和钢锭分析数据控制。当第一炉仿古钢锭出炉,检测结果令人震惊:各项性能指标与出土钢锭高度相似,而且表面竟也自然形成了类似公式字符的微观纹路,只是没有出土钢锭上的清晰。
“这说明古人在冶炼时,通过精确控制火耗率,不仅保证了钢锭质量,还把关键信息刻在了原子层面!”林教授兴奋地说道。
可新的问题接踵而至,为什么要把公式隐藏在纳米级刻蚀痕迹里?经过多番调查,赵莽从当地民间传说中得知,明代中期,福建沿海时常遭受倭寇侵扰,官营冶铁作坊曾被怀疑有内奸。难道这是为了防止技术和关键信息落入敌手,才采用如此隐秘的方式记录?
就在他们准备深入研究时,国际上的一个学术交流带来了新的线索。一位国外物理学家分享了关于量子信息存储在金属晶格中的最新研究,提到通过特定的原子排列和能量注入,可以在金属中存储复杂信息。赵莽意识到,明代工匠或许在无意间掌握了类似原理,用钢锭的原子排列记录公式,让这跨越数百年的锈迹成为解开历史谜团的密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