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锦衣卫202(10/12)
可能有cvd技术!\"林薇的惊呼在实验室回荡。化学气相沉积所需的10{-6}\\ \\text{pa}超高真空环境,在没有真空泵的古代无异于天方夜谭。她调出铅芯的微观扫描图像,六边形晶格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清晰可见,每个碳原子的排列都精准得如同现代工业产物。
三日后,林薇收到一封匿名快递。泛黄的羊皮纸上,用朱砂画着类似量子纠缠的符号,角落的蝇头小楷写着:\"欲解碳秘,往寻永乐窑址。\"她带着团队连夜奔赴景德镇,在废弃的官窑遗址深处,发现了一座布满青铜管道的密室。
\"这些管道的走向,像极了现代的真空系统!\"助手的声音充满难以置信。林薇用激光测距仪测量,管道内径与明代营造尺换算后,竟与cvd反应腔的最佳尺寸分毫不差。更惊人的是,墙壁上刻着的星图,标注着二十八宿与碳元素衰变的对应关系。
当他们将铅芯样本放置在密室中央的青铜台座上,诡异的事情发生了。铅芯表面的石墨烯薄膜突然泛起荧光,墙壁上的星图开始流转,空气中响起类似量子跃迁的嗡鸣。林薇紧急启动便携式质谱仪,见证了震撼的一幕——{14}\\text{c}的衰变速度正在肉眼可见地改变,半衰期数值不断跳动,最终稳定在5730 - 11年。
\"他们用天文现象控制碳元素衰变!\"林薇终于明白,古人通过精密的星象计算,利用天体引力场的微弱变化,人为制造出适合石墨烯生长的特殊环境。那些看似装饰的青铜管道,实则是引导宇宙射线的精密装置,在特定星象下,能形成类似超高真空的反应条件。
然而,就在研究取得突破时,实验室突然断电。黑暗中,林薇摸到铅芯表面的纹路,那些看似随机的刻痕,竟与她前日在古籍中看到的《永乐大典》残页上的云纹完全重合。当应急灯亮起的刹那,她看见助手惊恐的眼神——铅芯表面的石墨烯薄膜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只留下一行用明代官印刻下的警告:天机不可泄。
这个跨越时空的技术谜题,最终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串未解的密码。林薇发表的论文震惊学界,却无人能重复实验。而那支神秘的明代铅芯,至今保存在国家博物馆的恒温箱里,表面的碳元素仍以5719年的半衰期持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