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锦衣卫218(2/13)
"我们不仅制造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更创造了一个能自我调节的量子生态系统。分形几何与量子力学的结合,或许能解锁微观世界的终极奥秘。\"
三个月后,当《自然》杂志的封面刊登出那张分形凝聚体的照片时,林深正在改造实验装置。他知道,217k的λ点不是终点,而是通向量子新世界的。在液氦的极寒深渊中,那些步调一致的{87}rb原子,正在用宏观量子态谱写着人类从未涉足的物理诗篇。
量子锻火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博物馆的地下实验室里,苏砚将最后一块明代冶铁炉渣样本推入扫描电子显微镜(se)。屏幕上,暗灰色的矿渣表面突然浮现出惊人的分形纹路——那些蜿蜒交错的沟壑,其分形维度d=189,与古籍记载中\"燔石淬金\"工艺产生的独特图案完美契合。
\"教授,量子模拟结果出来了!\"助手小陈举着平板冲进实验室,\"基于gzburg-ndau理论的计算显示,当铁水淬火温度达到832c时,凝聚体的序参量涨落确实能形成分形结构!\"
苏砚的手指悬在操作台上方,迟迟没有按下启动键。三个月前,她在重读《天工开物》时被一段记载震撼:\"凡铁经百炼,投于寒泉,火光迸裂,其纹若星汉。\"传统认知里,这不过是古人对淬火现象的诗意描述,直到她用量子力学重新解读,才惊觉其中暗藏着凝聚态物理的奥秘。
实验舱内,模拟明代冶铁炉的装置开始运转。当温度升至1538c,生铁熔化成翻滚的铁水。苏砚深吸一口气,将特制的液氦喷头对准坩埚——在217k的极寒冲击下,铁水表面突然炸开绚丽的光斑,那些跳动的光点竟自动排列成分形图案,与se图像中的炉渣纹路如出一辙。
\"这不可能!\"小陈盯着高速摄像机拍摄的画面,声音发颤,\"按照经典热力学,淬火过程不可能产生这种量子级的有序结构!\"苏砚却想起《天工开物》中\"水火相激,阴阳互化\"的记载,突然意识到:古人或许早已发现,当极端温差引发物质相变时,量子效应会突破微观尺度,在宏观世界显现。
为验证猜想,她将gzburg-ndau方程引入模型。这个描述超导相变的理论,此刻竟完美解释了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