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锦衣卫218(6/13)
驳的绿锈下,隐约透出不同于寻常青铜器的银灰色纹路,这抹异常的色泽让她想起三个月前在山西平遥古城出土的钨银锭——两者都带着某种超越时代的金属质感。
\"沈老师,上海光源的检测结果出来了!\"助理小林举着报告冲进实验室,声音里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xanes光谱显示,火铳残片里的钨银合金存在5d-4f电子跃迁,能量值正好是1850ev!\"
沈砚的手指在报告上停顿。这个数值意味着,在火铳铸造过程中,钨原子的5d轨道电子与银原子的4f轨道发生了罕见的量子耦合。更令人震惊的是,当她调出同步辐射检测的温度数据时,曲线峰值竟定格在1563c——与《崇祯历书》中记载的\"燔石得金\"最佳温度1565±20c完美吻合。
\"这不是巧合。\"沈砚低声自语,\"明代人在冶炼时,很可能已经掌握了精确控制温度以引发特定电子跃迁的技术。\"她想起古籍中关于\"看火色\"的记载,那些看似经验之谈的描述,或许藏着一套严密的热力学与量子力学逻辑。
为验证猜想,沈砚团队在实验室复刻了明代冶炼场景。当坩埚内的温度升至1565c时,钨银合金表面泛起奇异的蓝光,这与古籍中\"金液如星汉\"的描述不谋而合。更神奇的是,同步辐射实时监测显示,此时合金内部正发生着5d-4f电子跃迁,其光谱特征与文物检测结果完全一致。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小林盯着实验数据喃喃道。沈砚翻开《天工开物》冶金篇,目光落在\"火候不到,金性不坚;过火则流散\"的记载上。她突然意识到,古人通过观察火焰颜色、金属光泽变化,实际上是在监测物质相变过程中的量子态转变。
进一步研究发现,明代工匠在冶炼时会加入特定比例的炉甘石(碳酸锌),这种看似普通的助熔剂,恰好能调节合金熔点与电子云分布。当温度达到1565c,碳酸锌分解产生的锌蒸汽与钨银发生反应,在微观层面创造出引发5d-4f跃迁的条件。
这个发现震动了考古学界。过去被认为是经验主义的传统冶金术,竟暗藏着精密的量子调控技术。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些技术与《崇祯历书》中记载的天文历法知识存在微妙联系—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