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锦衣卫219(12/13)
照时,奇迹发生了:第四分钟,蓝色光斑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蔓延;第八分钟,整片玻璃已变成深邃的宝蓝色。光谱仪的峰值在极短时间内达到稳定,显影速度提升了近一倍。
“是应力诱导的晶格畸变!”小林激动地指着微观图像,“这种畸变打开了离子快速扩散的通道!”更令人惊喜的是,通过调整应力强度,他们还实现了变色响应速度的精确调控。
这个发现迅速引起了行业关注。短短数月,搭载新型六方相wo薄膜的智能窗开始在摩天大楼上试用。当阳光强烈时,玻璃能在几分钟内完成变色,将刺眼的光线转化为柔和的蓝光。而在程薇的实验室里,研究仍在继续——她的目标,是让这种光致变色材料的响应速度突破分钟级,真正实现与光线的实时共舞。
古籍中的量子密码
复旦大学历史系的古籍修复室里,顾阳戴着白手套,轻轻翻开一本泛黄的古籍——明代《怒涛焚帆》。这本书记录了嘉靖年间沿海抗倭的海战,是他研究明代军事史的重要资料。但这一次,他的目光却被一段看似普通的海战描述吸引:“潮涌之时,帆影交错,日光穿隙,其纹如幻,隐有雷音。”
“日光穿隙,其纹如幻?”顾阳喃喃自语,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他立刻联系了物理系的好友苏然,一个痴迷于量子光学的年轻学者。当苏然看到这段文字时,镜片后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这描述,像极了光的双缝干涉现象!”
双缝干涉是量子力学的经典实验,光在通过两条狭缝后会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顾阳不敢相信,明代的作者竟能捕捉到如此微观的物理现象。为了验证猜想,两人开始深入研究古籍中的其他记载。他们发现,书中多次提到的“怒涛之音”,其描述与量子隧穿效应产生的量子噪声极为相似。
“这绝不是巧合。”苏然激动地在黑板上写下薛定谔方程,“古人虽然没有现代的实验设备,但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细致入微。或许,他们通过某种方式,间接观测到了量子效应。”
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在古籍中找到了更多线索。书中记载的一种神秘的“水镜”,能将日光折射成五彩光斑,光斑的分布竟符合量子态的概率幅解释。更惊人的是,他们发现《怒涛焚帆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