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锦衣卫219(5/13)
拟屏幕上瞬间炸开一片蓝色光网——那些满足 \ab2 \\psi + \\frac{2}{\\hbar2}(e-v)\\psi = 0 的解,正以量子态的形式在空间中延展。
\"陈工,古籍比对结果出来了!\"助手小林举着平板冲进实验室,声音带着颤抖,\"《怒涛焚帆》里记载的怀表轨迹,与我们的计算结果重叠度高达987!\"陈默的手指在操作台上停顿——那本泛黄的海战笔记,详细记录了1894年黄海海战中,某位不知名水兵用怀表在甲板上划出的神秘轨迹。
三个月前,陈默在修复\"定远号\"残片时,意外发现龙骨处的金属纹理呈现出非对称的量子纠缠态。他大胆推测,当年的工匠或许通过某种未知技术,将舰体的应力分布编码成了量子信息。为验证猜想,团队构建了基于薛定谔方程的全息映射模型,将整艘战舰视为一个巨大的量子系统。
此刻,全息投影中的蓝色光网与古籍记载的怀表轨迹完美重合。那些看似随意的曲线,实则是量子态在三维空间的投影。更惊人的是,当他们将现代材料力学数据与历史记载对照,发现怀表轨迹的转折点,恰好对应着舰体最脆弱的结构节点。
\"这不是巧合。\"陈默放大投影,\"古人用最原始的工具,完成了最前沿的量子拓扑映射。\"他调出应力云图,六方晶系的wo晶体在龙骨中形成的量子通道,与薛定谔方程的解产生共振,将舰体的应力分布转化为可观测的量子态。这种机制,与现代全息投影的原理如出一辙。
但谜题并未完全解开。陈默注意到,古籍中反复提到的\"海眼\",在全息映射中对应着舰体中心的一个神秘区域。当他将这个坐标输入量子计算机,系统突然出现异常波动——所有的计算结果都指向一个不存在的维度。
\"或许我们忽略了关键变量。\"陈默在实验日志中写道,\"那些水兵用怀表划出的轨迹,不仅是物理标记,更可能是打开量子维度的密钥。\"他决定重返威海卫遗址,寻找更多线索。
如今,全息投影中的\"定远号\"依然静静旋转,舰体表面的量子光斑如同星辰闪烁。那些跨越百年的量子密码,正在等待着后人解读。而《怒涛焚帆》中记载的怀表轨迹,也不再是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