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锦衣卫239(3/12)
成了跨越时空的量子通讯网络。女真巫师或许早就预知了未来,才留下这个量子纠缠的信物。”
当第一缕晨曦穿透云层,巫符的光芒渐渐消散,但它所揭示的秘密,却在科学界掀起了惊涛骇浪。苏雪望着手中的巫符残片,突然意识到,人类对古代文明的认知,不过是冰山一角。而那被改写的碳-14衰变常数,或许正是打开宇宙终极奥秘的钥匙之一。
第二章 浑天仪的时空全息机制
1 量子槌音的音叉共振
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地下密室里,尘封百年的明代浑天仪在冷光下泛着幽幽的青铜色。考古学家陆昭正用软毛刷清理仪器表面的铜绿,突然,他的指尖触到一处异常凸起——那是齿轮组边缘的微小刻痕,共计248道,与理论物理中e_8李群的特征标数值完全吻合。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北京量子声学实验室,研究员林雨桐正盯着示波器上诡异的波形。实验室内,由特殊合金打造的量子槌正以一种非传统的节奏敲击音叉,每一次碰撞都激发出超越常规的泛音列。当她将收集到的声波频率输入计算机,屏幕上跳出的数字让她浑身发冷:\\frac{}{1620}hz,这个数值,竟与明代浑天仪的运转周期存在着惊人的关联。
“这不可能只是巧合。”林雨桐将实验数据与古籍资料进行交叉比对,发现《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十一万槌音”铸造工艺,描述的正是通过特定频率的敲击来塑造金属器物。但古人怎么会知道,这种敲击频率竟与现代数学中最复杂的e_8李群、以及精密天文仪器的构造产生共振?
随着研究的深入,诡异的现象开始蔓延。紫金山天文台的浑天仪在深夜自发转动,青铜齿轮咬合时发出的嗡鸣,与量子声学实验室的槌音形成跨越千里的呼应。林雨桐在某次实验中,意外捕捉到音叉振动产生的次声波,其频率与地核的自然共振频率完美契合,仿佛整个地球都成了这场神秘共鸣的共鸣箱。
消息很快惊动了军方与科研机构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当顶尖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考古学家齐聚一堂时,他们在全息投影中构建出一个令人震惊的模型:“十一万槌音”对应着e_8李群的11维表示,这种高维数学结构通过声学共振,将微观的量子世界与宏观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