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锦衣卫241(2/12)
g_{11}au合金微雕的纳米刻线,从四百年前就被赋予了拓扑量子态,而液汞不仅是显影剂,更是打开时空信息库的密钥。当量子化环流达到105的临界值,历史的真相与未来的密码,都将在这团神秘的液态金属中显影。
2 遗诏墨迹的epr关联
在故宫博物院的文保实验室里,研究员周临将万历遗诏的显微样本置于量子纠缠检测仪下,呼吸不由得停滞。放大百万倍的墨迹中,无数{107}ag纳米颗粒泛着冷冽的银光,而仪器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正将这些古老的金属颗粒与远在1344光年外的猎户座星云紧密相连。
“检测到epr纠缠!”助手的声音带着颤抖。量子态方程\\psi\\rangle=\\frac{1}{\\sqrt{2}}(\\uparrow\\rangle_{ag}\\downarrow\\rangle_{}\\downarrow\\rangle_{ag}\\uparrow\\rangle_{})在全息投影上闪烁,显示遗诏墨迹中的银纳米颗粒,竟与猎户座星云的{12}分子形成了完美的量子纠缠态。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当研究人员调整银颗粒的自旋方向,望远镜中猎户座星云的分子云竟同步发生了微妙的扭曲。
消息迅速传遍全球科研界。历史学家在明代钦天监的密档中发现记载:“万历三十七年,钦天监夜观天象,见参宿有银丝贯斗,帝命内臣取星屑为墨,书于黄绢。”当时被视作荒诞的记载,此刻却与量子实验结果严丝合缝。而天文团队观测到,每当遗诏实验启动,猎户座星云的辐射频谱就会出现异常波动,仿佛在回应来自地球的量子信号。
随着研究深入,诡异现象接踵而至。每当月光透过实验室的天窗洒在遗诏上,墨迹中的银纳米颗粒便开始自主排列,组成与猎户座星云星图完全一致的图案。更惊人的是,当研究人员将遗诏中的“银河十万星”字样逐字解析,每个笔画的走向都对应着星云分子云的分布坐标,而字里行间的空白区域,恰好是量子纠缠最强烈的区域。
“这不是普通的墨迹。”理论物理学家林深在紧急会议中调出星图对比,“古人用具有量子特性的银纳米颗粒书写遗诏,将文字与星云构建成跨越光年的量子网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