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锦衣卫241(3/12)
络。‘银河十万星’不仅是修辞,更是精确的量子编码。”他的话音未落,实验室的量子计算机突然自动运行,生成了一个包含猎户座星云演化模型的全息投影,而数据来源,正是遗诏墨迹的量子态信息。
暴雨夜,当惊雷炸响的瞬间,遗诏突然发出柔和的蓝光。周临惊恐地看到,墨迹中的银纳米颗粒化作万千星点,在空中与天文望远镜实时拍摄的猎户座星云影像重叠。他终于明白,四百年前的遗诏早已超越了文字的范畴,那些看似普通的墨迹,实则是连接地球与宇宙的量子纽带,而epr纠缠的跨越光年的关联,正在揭开一个关于文明与宇宙的惊天秘密。
第二章 朱批指纹的时空悖论
1 dna的费曼路径积分
在哥本哈根大学的量子生物实验室里,冷白色的荧光灯下,生物学家艾琳的镊子悬在半透明的载玻片上方,迟迟不敢落下。那上面的线粒体dna(tdna)样本提取自一枚明代青花瓷碎片上的指纹,此刻在电子显微镜下泛着诡异的幽蓝光泽——更令人不安的是,质谱仪显示其{13}c同位素的富集度达到了惊人的δ13c=+11‰。
“这完全违背自然规律!”她的惊呼在寂静的实验室里回荡。通常情况下,生物体内的碳同位素比例受环境和代谢过程严格限制,而这个数值,意味着某种超越常规的量子调控正在发挥作用。当她将dna的量子态演化参数代入费曼路径积分公式\\ngle x_fe{iht\/\\hbar}x_i\\rangle=\\t dx(t)e{isx(t)\/\\hbar}时,计算结果让整个团队陷入了更深的恐惧:这些dna的演化轨迹,竟同时存在于无数个平行时空中。
消息很快惊动了跨学科研究小组。历史学家从故宫档案中翻出了一段尘封的记载:“万历年间,钦天监以玄玉为皿,取星斗之气炼精魄,其纹可通阴阳。”而理论物理学家们则在量子计算机上模拟发现,当{13}c异常富集到特定程度,dna分子将突破经典物理的束缚,进入量子叠加态——就像无数条生命轨迹在时间长河中同时展开。
随着研究深入,诡异现象接踵而至。每当实验室启动量子态监测设备,培养皿中的dna样本就会自动排列成古老的星图形状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