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锦衣卫244(2/17)
会呈现出立体的视觉效果,仿佛将浩瀚宇宙压缩进了这方寸之间。
\"这不仅仅是一幅星图。\"苏梨抚摸着保存星图的特制容器,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原子尺度上书写宇宙的故事。\"而在地球的不同角落,更多的科学家正沿着这条技术道路继续探索,他们的目标是在微观世界里,创造出更多超越想象的奇迹。这些在原子级别跳动的\"笔尖\",终将在未来某一天,写下人类探索宇宙的新篇章。
纳米涂层上的微波狂想曲
在麻省理工学院(it)的电磁学实验室里,低温恒温器发出轻微的嗡鸣,研究员陆川小心翼翼地将一片涂覆着11n银纳米颗粒的基片放入测试腔。当微波发生器启动的瞬间,频谱分析仪的指针开始剧烈摆动——在325n的紫外波段,银颗粒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p)如同一记尖锐的高音,划破实验室的寂静。
“这只是开始。”陆川盯着公式\\oga_{spp} = \\frac{\\oga_p}{\\sqrt{1+2\\epsilon_d}},指尖在控制面板上快速敲击。随着二氧化硅包覆层以±02n的精度生长,共振峰开始缓缓红移。当介电常数\\epsilon_d达到临界值时,频谱图上的尖峰突然跃迁至28ghz,如同一场频率的魔术表演。“成功了!我们把紫外共振压缩到了微波频段!”他的声音在防护面罩后颤抖,而实验室的同事们已经开始欢呼。
但陆川并未满足。他调出金核银壳结构的模拟数据,核壳尺寸比1:12的参数在屏幕上闪烁。机械臂精确地将金原子沉积到银颗粒核心,随着纳米结构的成型,235ghz处的双共振峰如同孪生星辰般亮起。“这是双重频率的调控!”他在实验日志上飞速记录,“就像给微波装上了双频滤波器。”
与此同时,在中科院的深空探测实验室,研究员程雪正专注地盯着由六方氮化硼(hbn)与银纳米颗粒构筑的超晶格。这是对抗宇宙微波背景辐射(b)的关键防线,目标是在160ghz处竖起光子禁行的高墙。当第一块光子晶体超表面完成时,她屏住呼吸将其放入真空测试舱。随着微波源启动,频谱仪的指针疯狂摆动后,最终停在了令人震撼的数值——反射率00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