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锦衣卫248(4/10)
专家陈默连夜赶到现场,他的声呐探测仪在管道内部捕捉到异常回波。\"这不是液体流动的声音,\"他的脸色在月光下泛着青白,\"更像是气固两相流,但虹吸原理根本无法解释沙粒如何在没有外力驱动的情况下逆流而上。\"
第二章 被颠覆的物理法则
在实验室里,科研团队用超级计算机模拟了上千次沙暴环境下的虹吸过程。按照经典流体力学模型,气固混合体的黏度和颗粒间摩擦力会在管道内形成巨大阻力,除非存在持续的负压源,否则沙粒绝不可能突破重力束缚。但古管道内壁的微观结构扫描显示,每隔50厘米就存在一组类似量子隧穿效应的镂空图案。
\"这些孔洞的尺寸刚好是沙粒直径的量子倍数。\"材料学家林薇推了推眼镜,原子力显微镜下的图像令人震撼——管壁金属原子排列成精密的斐波那契螺旋,每个节点都镶嵌着纳米级的超导材料。当她将样品置于强磁场中,奇迹发生了:模拟沙粒竟像被无形的手牵引,在管道内完成了违背重力的螺旋攀升。
然而,当实验规模放大到实际尺寸,所有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传统虹吸模型在面对真实沙暴时不堪一击,每秒数十米的风速和百万量级的沙粒密度,足以让任何管道系统瞬间崩溃。但古管道在千年风沙侵蚀下依然完好,其表面的磨损痕迹显示,它们似乎能主动适应沙暴强度的变化。
第三章 量子虹吸假说
在一次偶然的低温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当管道温度降至-196c液氮环境时,沙粒的运动轨迹出现了诡异的量子化特征。某些颗粒会突然\"瞬移\"到管道的更高位置,仿佛穿越了时空屏障。这个现象让陈默提出了疯狂的猜想:\"或许存在一种基于量子隧穿的虹吸效应,沙粒通过概率云叠加,在管壁的量子结构中实现非连续传输。\"
为验证这个假说,团队在戈壁滩搭建了缩小版的实验装置。当人工制造的沙暴袭来时,新型纳米管道表面泛起幽蓝的电弧,内置的量子传感器检测到空间维度的微小扭曲。令人震惊的是,部分沙粒真的突破了重力限制,但传输效率不足万分之一,且持续时间不超过3秒——远远无法支撑古代文明的实际需求。
更令人费解的是,古管道的布局与星象图存在神秘关联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