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锦衣卫248(9/10)
材料学家将青铜烛台的检测结果投屏到大屏幕上:\"纳米银霜中检测到未知的量子纠缠态物质,其内部原子排列呈现出四维空间的拓扑结构。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银霜的熔毁并非因为温度升高,而是某种能量共振导致的量子态坍缩。\"
气象学家调出两地沙暴的数据对比:\"腾格里沙漠的沙暴风速只有每秒15米,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暴达到了每秒35米。按照传统理论,如此悬殊的能量差异,不可能产生任何物理关联。但现在,我们在两地沙暴中都检测到了相同频率的次声波。\"
\"次声波?\"陈教授若有所思,\"这种频率的次声波,与青铜烛台熔毁时产生的量子波动频率完全一致。难道说,有人在利用量子纠缠技术,试图在两个相距遥远的沙漠之间建立某种能量传输通道?\"
第三章 隐藏的古代密码
考古团队在贺兰山深处的一处西夏遗址中,发现了一本残破的古籍。经过数月的破译,书中记载的内容令所有人不寒而栗:西夏王朝掌握着一种名为\"乾坤引\"的秘术,能够通过特殊的金属装置,将不同地域的自然能量进行连接和转化。
\"所谓的"乾坤引",本质上是一种量子纠缠装置。\"理论物理学家在研讨会上展示着复原模型,\"但要实现跨两千公里的能量传输,需要的能量相当于引爆十颗氢弹。而且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这种传输必然会在中间区域产生明显的能量损耗。可现在,我们没有检测到任何能量传递的痕迹。\"
更诡异的是,当研究人员试图用现代科技复刻\"乾坤引\"装置时,所有实验都以失败告终。每次实验进行到关键阶段,设备就会出现时空悖论般的故障,示波器屏幕上反复显示同一组坐标——那正是青铜烛台熔毁的拍卖会场。
第四章 失控的量子共振
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的异常事件接连发生。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上的纳米银线突然开始发光,形成复杂的量子电路图;在罗布泊,干涸的湖床下检测到持续的量子波动,其频率与腾格里沙漠的沙暴同步。
\"我们可能触发了某个古老的机关。\"陈教授在紧急会议上神色凝重,\"根据最新的计算,当两个沙漠的量子共振达到临界点,将会产生足以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