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锦衣卫253(5/13)
的空气发生湮灭反应。幽蓝的火焰在实验室中肆虐,所过之处,物质被瞬间分解成基本粒子。更可怕的是,湮灭产生的能量波动,正在引发局部时空的扭曲。
在危机的最后时刻,林夏在古墓的密室中发现了关键线索。一卷用纳米银丝线书写的古籍记载着解除封印的方法:需要用特定频率的量子纠缠信号与反物质共振。当她冒险将信号输入样本,幽蓝的火焰逐渐平息,反物质重新回到稳定状态。
事件结束后,这些神秘的青铜器被永久封存,但关于反物质为何能在自然环境中稳定存在的谜团,却始终萦绕在科学家心头。那些违背物理法则的\"暗焰\",究竟是远古文明的遗产,还是来自宇宙深处的警告?而人类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又是否正在不知不觉中触碰着不可逾越的禁忌?
冰渊悖论
南极冰盖深处的科考站警报长鸣,科研员苏瑶的手指死死攥着实验台边缘。质谱仪的红色警报灯下,那团在冰芯样本中意外发现的靛蓝色物质,正以违背物理定律的方式稳定存在——检测结果显示,这是纯度高达999的反物质氦-3,而此刻它所处的环境,不过是300个标准大气压与零下50c的普通冰层。
\"立即启动三级戒备!\"站长陈岩的声音在颤抖,\"反物质在这种条件下应该瞬间湮灭!\"但现实远比理论更荒诞,当他们尝试用磁场捕捉样本时,冰层突然发出水晶碎裂般的嗡鸣,监测仪显示方圆百米内的时空出现了03秒的扭曲。更诡异的是,冰芯中渗出的液态物质在空气中勾勒出类似西夏文的符号,转瞬即逝。
国际联合科考队携带彭宁离子阱抵达时,发现情况已彻底失控。反物质团块不仅没有湮灭,反而在缓慢生长,其表面包裹着一层由量子纠缠态水分子构成的\"冰壳\"。显微镜下,这些水分子呈现出克莱因瓶拓扑结构,将反物质与周围环境完美隔离。\"这不是自然形成的。\"理论物理学家林深将分析数据投影在冰墙上,\"这种量子防护层需要对十一维空间有精准操控能力,至少领先人类科技三千年。\"
随着钻探深入,更惊悚的秘密浮出水面。在冰层下2000米处,他们发现了直径百米的球形空洞,洞壁镶嵌着泛着虹光的晶体,其排列方式与敦煌莫高窟的星图完全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