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锦衣卫256(5/12)
一脚地跋涉。远处传来清军巡逻的马蹄声,惊起一群寒鸦。当他们终于将物资送到义军手中时,王聪儿从怀里掏出半块硬饼塞给陈阿七:\"替我谢谢乡亲们,这冰墙,我们一起凿穿。\"
然而,清军的封锁愈发严密。德楞泰调集火炮,对着疑似义军藏匿的山谷狂轰滥炸;每座寨堡都配备了信鸽,一旦发现异动,即刻飞报求援。有村民试图翻越封锁线,被清兵用弓箭射成刺猬,尸体就挂在寨墙上,警示着那些心怀异志的人。
寒冬腊月,义军营地断粮了。战士们只能啃食树皮,用雪水煮草根充饥。但即便如此,他们仍在寻找突破封锁的机会。王聪儿发现,清军的寨堡虽多,但彼此间存在视野盲区。她挑选出精锐士卒,组成夜袭队,趁着风雪潜入寨堡,抢夺粮食和武器,再迅速消失在夜色中。
陈阿七所在的村子也成了战场。清军怀疑村民通敌,将整个村子夷为平地。陈阿七带着幸存的乡亲们加入了白莲教,他握着从清军手里夺来的钢刀,眼神比冰雪更冷:\"他们要把我们冻死饿死,那我们就把这冰墙烧个精光!\"
随着战事胶着,清廷的封锁策略逐渐显现出残酷的另一面。为了彻底断绝义军与百姓的联系,清军开始强行迁移人口。老弱病残在迁徙途中冻饿而死,青壮年则被编入团练,成为封锁自己同胞的帮凶。这种\"冰封甬道\"般的隔绝,不仅冻结了物资流通,更撕裂了人心。
王聪儿明白,正面突破封锁已无可能。她决定率部西进,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临行前,她将一枚莲花玉佩交给陈阿七:\"替我守好这里,等冰化了,我们还会回来。\"当义军的身影消失在茫茫雪幕后,陈阿七望着被冰雪覆盖的故土,攥紧了手中的玉佩——这冰封的甬道再坚固,也锁不住人心的火种。
多年后,当史学家回顾这段历史,往往会惊叹于清廷\"坚壁清野\"策略的成效。但他们或许忽略了,那些被强行封入\"冰窖\"的百姓,那些在绝境中依然坚守的义军,正是他们用血肉之躯,在看似密不透风的封锁线上凿出了希望的裂痕。而那道裂痕,终将成为照亮新时代的曙光。
寒铁枷锁
乾隆五十九年深冬,扬州瘦西湖的游船早已停摆,湖面结着薄冰。书斋内,老学究徐文远捧着新刻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