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锦衣卫260(10/11)
符号的元件正散发着微弱的红光。
\"这不对劲。\"他低声自语,将电路板放在显微镜下。放大百倍的画面中,那些元件内部的晶体管排列方式与标准设计截然不同,像是某种刻意隐藏的回路。就在这时,实验室的空调突然发出刺耳的嗡鸣,温度显示屏开始疯狂跳动,从25c迅速攀升到40c。
诡异的事情发生了。电路板上那些异常元件的红光愈发强烈,火控计算机的自检程序毫无征兆地启动,显示屏上的瞄准参数开始剧烈波动。陆承安的心跳陡然加快,他抓起红外热像仪扫过电路板,发现那些神秘元件的温度比其他区域高出整整15c。
\"高温触发机制!\"他猛地站起身,撞翻了一旁的实验器材。这个发现让他不寒而栗——当环境温度达到特定阈值,这些隐藏的元件就会激活,干扰甚至瘫痪整个电子系统。而塔克拉玛干沙漠动辄70c的高温,无疑是启动这个\"后门\"的完美开关。
消息迅速上报至高层。在紧急召开的作战会议上,大屏幕上播放着令人触目惊心的测试录像:搭载苏制通信设备的坦克驶入模拟高温舱后,电台信号在65c时突然中断,导航系统的定位坐标开始无规律漂移。更可怕的是,火控计算机的弹道计算模块自动降低了运算频率,导致炮弹偏离目标达50米之多。
\"同志们,\"军区参谋长的声音冷得像冰,\"我们一直信任的苏联电子设备,原来是埋在我们装甲心脏里的定时炸弹。他们不仅在硬件上设下陷阱,还在软件里植入了远程控制程序。\"他调出一份截获的情报,上面赫然写着:\"必要时可通过环境变量激活设备自毁程序。\"
为了验证这个推断,基地组建了特别攻关小组。陆承安带领团队对所有苏制电子设备进行地毯式排查,他们发现:通信电台的天线模块内置了温度敏感的变容二极管,高温下会改变谐振频率;制导系统的陀螺仪中,某种特殊合金在受热后会产生微弱的磁性干扰。这些看似微小的设计缺陷,实则是精心设计的破坏机制。
最令人震惊的是在某型导弹发射车的控制系统里,研究人员发现了一段隐藏的加密代码。当输入特定的温度序列,这段代码就会篡改导弹的飞行参数,使其偏离目标甚至原地爆炸。陆承安擦着额头上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