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锦衣卫260(5/11)
在脸上,疼得他睁不开眼。他用匕首刮下散热器表面的沙尘,却发现金属层已经出现细密的沟槽。\"这是故意的。\"他对着通讯器低吼,\"苏联人给我们的根本是次品!\"
与此同时,在哈密基地的技术分析室里,工程师赵志远正盯着显微镜下的样本。散热器金属切片上,磨损痕迹呈现出规则的同心圆状,这显然是设计缺陷导致的异常摩擦。更令人心惊的是,冷却液中检测出一种遇热膨胀的聚合物,会在高温时堵塞管道——这种材料,在苏联提供的技术文档里从未提及。
\"他们在散热系统里埋了三重陷阱。\"赵志远将报告摔在桌上,\"第一,用开放式进气口让沙尘直接进入;第二,狭窄的鳍片设计加速堵塞;第三,添加热敏聚合物制造二次故障。这根本不是技术失误,是有预谋的破坏!\"
消息很快传到北京。周正明作为技术骨干被紧急召回,参与专题会议。会议室内,巨大的沙盘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地形模型泛着诡异的棕黄色。
\"同志们,苏联提供的战车在沙漠环境中的故障率高达73。\"首长的声音沉重,\"更严重的是,这些故障并非偶然。根据情报,苏联军方曾专门讨论过"通过技术缺陷限制中国沙漠作战能力"的方案。\"
周正明翻开厚厚的检测报告,上面罗列着触目惊心的数据:散热器平均寿命仅为设计值的1\/5,冷却液沸点比标注参数低15c,变速箱在高温下的传动效率下降40。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战士们用生命换来的教训。
\"我们必须自主研发适合沙漠的战车。\"周正明站起身,\"从散热系统开始,重新设计每一个部件。\"
接下来的日子,科研团队日夜奋战在试验场。他们在散热器进气口加装多层滤网,将鳍片间距扩大三倍,改用耐高温的陶瓷复合材料。为了测试新设计,他们将战车置于模拟70c高温的环境舱中,连续运行72小时,记录每一个参数的变化。
1965年,第一辆自主改进的\"沙漠之鹰\"战车下线。在塔克拉玛干的实测中,新的散热系统表现惊艳:沙尘附着量减少80,冷却液温度始终稳定在安全区间,即使连续行驶200公里也未出现故障。
但胜利的喜悦并未持续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