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锦衣卫260(9/11)
。\"
技术员老张推了推眼镜,声音沉重:\"更要命的是,这些特殊合金和工艺,都是苏联的军事机密。就算我们知道问题所在,也无法仿制。\"他举起一片涡轮叶片的切片,在灯光下,那些脆弱的金属结构泛着诡异的银光,\"没有他们的特种冶炼炉,没有专用的热处理工艺,我们根本造不出合格的替换件。\"
为了打破技术封锁,基地紧急成立了攻关小组。陈建华带领团队日夜泡在实验室,尝试用国产合金替代进口材料。他们将不同比例的铬、钼、钨元素加入钢坯,在简陋的电炉里反复熔炼,每次出炉的样品都像赌博——要么韧性不足,要么耐高温性能差。有一次,新试制的涡轮叶片在模拟测试中突然爆裂,飞溅的碎片差点击中陈建华的眼睛。
液压系统组的工程师们则在橡胶配方上反复试验。他们尝试用不同的填料替代石墨粉,用天然橡胶混合合成胶,在高温老化箱里进行了上千次测试。有位老工程师的手被高温橡胶烫伤,却只是简单包扎后继续工作:\"不把这个难关攻克,我们的坦克永远是瘸腿的!\"
经过半年的艰苦攻关,团队终于取得突破。他们研发出一种新型铁基高温合金,虽然性能稍逊于苏联原装材料,但足以满足实际需求;改进后的液压密封圈采用了多层复合结构,彻底杜绝了泄漏隐患。当第一台装备国产关键部件的坦克在沙漠中顺利完成300公里测试时,整个基地沸腾了。
但这场胜利的代价无比沉重。在攻关期间,有两名技术人员因实验事故受伤,无数个日夜的煎熬,无数次失败的打击,都化作了金属部件上的每一道纹路。更令人警醒的是,这次事件让所有人深刻认识到:核心技术永远买不来、求不到,唯有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挣脱那看不见的金属牢笼。多年后,当林语嫣在分析现代装备故障时,那些泛黄的检测报告和布满批注的实验笔记,依然在诉说着那段用血泪铸就的抗争史。第六章:静默的背叛者
1968年夏,新疆库尔勒某军事基地的电子实验室里,示波器的荧光在黑暗中诡异地跳动。技术员陆承安戴着防静电手套,小心翼翼地拆解一台苏制坦克的火控计算机。当他拔下主板上的集成电路板时,手指突然顿住——在密密麻麻的线路之间,一组标记着特殊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