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锦衣卫261(3/11)
的丁腈橡胶,在65c以上就会软化,根本撑不住沙漠的高温!\"她调出红外光谱图,波峰与波谷的异常曲线像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深夜的会议室里,钨丝灯在寒风中摇晃。基地主任陈海生敲了敲桌面:\"同志们,苏联人撤走时带走了所有核心材料的工艺参数。现在我们不仅要研发替代品,还要从零开始建立整条生产线。\"他展开泛黄的《中苏技术合作备忘录》,手指划过被红笔圈出的关键条款:\"看看这些限制——冷却液添加剂配比、橡胶硫化工艺,每一项都是卡脖子的技术。\"
林卫国突然站起,眼中闪过一丝光亮:\"我们换个思路!既然现有配方不行,就从自然界找灵感。\"他翻出一本植物学图鉴,指着骆驼刺的叶片:\"这种沙漠植物的蜡质层能反射红外线,我们能不能模拟它的分子结构?\"
这个提议点燃了团队的热情。材料组开始从天然树脂中提取耐高温成分,化学组尝试合成新型防腐蚀添加剂,橡胶组则将目光投向云南的野生橡胶树。在简陋的实验条件下,他们用土法炼制原料,用手摇式硫化机测试橡胶性能,每一次失败都成为改进的阶梯。
三个月后的清晨,实验室传来欢呼声。林卫国举着盛满翠绿色液体的烧杯,声音激动得发颤:\"成功了!新配方采用纳米级二氧化硅分散技术,冷却液在150c高温下仍保持稳定,而且对铝合金的腐蚀性降低了70!\"更令人惊喜的是,这种冷却液的生产成本只有苏联原装的三分之一。
橡胶组的突破紧随其后。王红梅展示着新型氟橡胶密封圈,在高温老化箱中连续烘烤48小时后,密封圈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弹性:\"我们在橡胶分子链中引入了含氟基团,耐温性能提升到200c,而且抗沙尘磨损能力提高了三倍!\"
但真正的考验在实车测试。当装载国产冷却液与密封圈的坦克驶入塔克拉玛干沙漠,科研人员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车载传感器实时传回数据:散热器表面的冷却液不再结晶,橡胶密封件在80c高温下仍严丝合缝,发动机连续运行12小时后温度稳定在安全区间。
然而,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量产过程中,新型冷却液的纳米分散工艺出现波动,导致批次产品性能不稳定;氟橡胶的硫化温度控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