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锦衣卫274(6/16)
标注,翻译过来是“银月共鸣,七钥启封”。
地面突然剧烈震颤,实验室内的金属设备开始共振。林深抓起罗盘,发现指针正不受控制地旋转,最终停在经卷上指纹的方向。当他将罗盘与经卷投影重叠,奇迹发生了——罗盘表面的云雷纹与经卷的星图纹路完美拼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立体星象仪。
“教授!卫星监测到敦煌以西能量异常!”小苏的话音未落,实验室的防爆玻璃轰然炸裂,银色雾气涌入,在空中凝结成六芒星阵。雾气中,隐约可见陆川的身影,他手中的银质圆盘正与经卷、罗盘产生共鸣。林深握紧硬盘,终于明白:咸通九年不仅是经卷的制作年代,更是开启某个远古秘密的时间密码,而千年前的古人,或许早已预见了这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博弈。
敦煌的风沙在实验室外呼啸,林深盯着量子计算机上停滞的数据流,咖啡杯里的冷渍在操作台晕开深色痕迹。小苏第无数次调整光谱模型,全息投影里的纳米银分形结构依然如迷雾般不可捉摸。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被轻轻推开,敦煌研究院的老研究员抱着卷轴走进来,白发上还沾着戈壁的沙粒。
\"小林,看看这个。\"老人展开泛黄的明代文献,纸页间散发着陈腐的气息。林深凑近细看,蝇头小楷记载着永乐九年中秋夜的异象:\"藏经洞顶忽现银芒,化游龙形,绕二十八宿星图三匝方散。\"旁边的朱砂批注更让他心跳加速——古人详细记录了月光角度、云层厚度,甚至空气湿度,这些参数竟与纳米银sers效应的激发条件惊人相似。
\"是月相密码!\"林深抓起文献冲向数据墙,将明代记载的月相周期与历年敦煌异象数据输入模型。当三维图表成型的瞬间,整个实验室响起尖锐的警报声——所有奇异现象的发生时间,都精准对应着月球近地点与纳米银共振频率的重合时刻。小苏的光谱仪自动启动,在uva波段捕捉到持续的能量脉冲,强度是普通月光激发的数百倍。
深夜的实验室化作银色圣殿。林深将经卷残片固定在月光模拟器中央,幽蓝的uva光束穿透特制棱镜,在银霜表面激起细密的荧光。随着能量强度逐渐攀升,那些沉睡的纳米银颗粒突然苏醒,释放出的拉曼光谱在空气中编织成流动的光网。\"快记录频率!\"林深对小苏喊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