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锦衣卫290(2/19)
他彻夜未眠——陶片上的裂纹走向,竟与岩画中的山脉轮廓完美重合。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陆川和林澜联合顶尖的量子物理学家、历史学家组成研究团队。通过量子计算机模拟,他们得出一个大胆的假设:在远古时期,某个高度发达的外星文明曾到访地球,他们在地球上留下了文化印记,又在秦星上复制了相似的岩画,作为一种跨越时空的信息传递方式。而明代陶片,或许是人类在无意中继承了这一古老信息传递链的产物。
这个假设在科学界引发轩然大波,但随着更多证据浮出水面,质疑声逐渐平息。在秦星的第二次科考中,探测器在岩画下方发现了一个深埋地下的量子信标,其启动密码正是用明代算筹和量子代码混合编写而成。
当信标被激活,一道蓝色的量子光束射向宇宙深处,陆川和林澜站在地球上,仰望着星空,等待着跨越星系的文明回应。他们知道,这场跨越时空与星系的文明探索,才刚刚拉开序幕 。
血墨星尘:跨越四百年的量子誓约
故宫博物院的恒温库内,陆川的手套拂过玻璃展柜,指尖悬停在那卷泛黄的血书前。张居正苍劲的笔迹在朱砂墨中若隐若现,\"宁焚丝路十万骨,不教银霜染星尘\"的字样仿佛带着四百余年的寒意。当他将秦星岩画的量子频谱数据导入文物检测系统,警报声骤然炸响。
\"血液分子与秦星岩画矿物的量子相干性达到987!\"林澜的声音从通讯器里传来,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这不可能明代的血液怎么会与42光年外的物质产生纠缠?\"陆川的瞳孔收缩,他突然想起秦星岩画中那些与郑和星图重合的星轨——原来早在大航海时代之前,某种超越认知的联系已悄然编织。
检测室内,量子显微镜下的血红细胞正在诡异地脉动。陆川看着那些明代血液里的纳米级结构,竟与秦星岩画颜料中的量子晶格完美契合。记忆如潮水涌来: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唐代星图、葡萄牙沉船里的怀表、千佛洞的金属氢梵钟,所有碎片突然在脑海中拼合。张居正写下血书时,是否已知晓人类与秦星文明跨越时空的羁绊?
\"陆教授!\"研究院的紧急通讯打断了他的思绪,\"明代古船"宝庆号"残骸中发现神秘舱室,舱壁刻满与秦星岩画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